学校主页| 我的图书馆 今天是 3月26日 星期一 内蒙古艺术学院图书馆欢迎您!

《民族艺术》(双月刊)2018年目录

发布时间:2018-06-07 10:20:5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民族艺术》(双月刊)2018年第二期目录


· 学界名家
致力于民俗学的求索之途——兼谈我对民俗学科的认识 作者:邢莉
树立眼光向下的文化观——邢莉民俗文化研究述评作者:赵月梅
· 视觉人类学
陶塑:泥土烧结的文化志 作者:邓启耀
· 玉帛之路
玉门、玉门关名义再思考——第十二次玉帛之路考察札记作者:叶舒宪
· 文化研究
节气与节日的文化结构作者:陶思炎
生活叙事:“敞开”和“共情”的民俗研究作者:黄静华
新民俗的产生与认同性消费的构建——以阿里巴巴“双十一”为例  作者:吴玉萍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化”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审美转向及其困境作者:季中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基本问题及其辨析作者:马千里
失语与言说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池州傩戏的不同话语与角力作者:李静
· 艺术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中艺术方法的应用——对马库斯的批判性阅读 作者:[塞尔维亚]玛利亚·克里斯蒂奇文 李修建译
手工艺共同体的理论、意义及问题——以陕西凤翔泥塑村为例作者:孟凡行
交换的礼物:艺术人类学视域下“中国红”之名与实作者:张颖
· 民族音乐研究
从布朗族“索”调的60年变迁看“音乐与认同” 作者:杨民康
蒙汉杂居区四胡演奏与族群认同研究作者:魏琳琳
音乐民族志文本建构——以科尔沁萨满仪式为例作者:周特古斯
· 艺术探索
从罗泊湾汉墓音乐文物看南越国礼乐作者:李莉
“绝地天通”与先秦乐政体系的起源 作者:付林鹏
“画中之画”与“画外之画”:巴丹吉林沙漠岩画的多重空间作者:冯斯我  王毓红
· 艺术遗产纲目
木偶戏作者:魏爱棠
· 发坝异邦
文化遗产的公共民俗化——韩国河回傩舞考察作者:高  静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项目简介作者:彭兆荣
“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项目主持人简介作者:彭兆荣



《民族艺术》(双月刊)2018年第一期目录


· 学界名家
由博到专由博返约——袁_的治学之路   作者:李荣启
李荣启治学思想述评作者:陈亦水
· 前沿论坛
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人类学视角作者:方李莉
寓教于艺作者:彭兆荣
· 视觉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的第一次转向:斯宾塞对澳大利亚中部原住民的电影拍摄及其影响 作者:梁君健
“中国节日影像志”的庙会拍摄实践省思——夏坊村七圣庙个案作者:朱靖江
人看我与我看人:壮族师公的图像、影像叙事与视觉分享作者:王志清 陈曲
· 文化研究
门的信仰:符号与图像 作者:解玉峰
记忆之场与地方认同——以佛山“通济桥”为例作者:陈恩维
“凝视”他者与女性身体展演——以广西龙胜红瑶“六月六”晒衣节为中心 作者:冯智明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柳宗悦到柳宗理——日本“民艺运动”的现代性及其启示  作者:刘晓春
“非遗”语境中民问艺人社会身份的构建与认同——以山东潍坊年画艺人为例作者:荣树云
违法性理论视角下文化遗产传承——以“五道古火会”案为例作者:李飞
· 艺术考古·国像志
宋人三代古物图像知识的形成、传播与重构作者:黎晟
程式的意义:对传统图像西学释读的反思作者:李杰
· 艺术人类学
未定义的艺术:审美人类学中不切题的范畴  [美]托尼·弗洛雷斯·弗拉托著 陈春莉译 强东红校
地方戏曲复兴与乡村社会重建——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宛梆剧种研究之二作者:赵倩
土家族打溜子的隐喻叙事——一种音乐人类学解读作者:熊晓辉
· 艺术遗产纲目
藏戏 作者:曹娅丽 邸莎若拉
· 发坝异邦
文化记忆与认同建构——蒙古国达锡朝楞寺查玛乐舞仪式音乐调查作者:楚高娃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清代外销瓷对欧亚制瓷及其设计文化的影响”项目简介作者:施茜
“清代外销瓷对欧亚制瓷及其设计文化的影响”项目主持人简介作者: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