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6-01 15:05:4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六期目录 | |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舞蹈艺术70年 | |
| 中国舞蹈七十年——名家五人谈(三) | 作者:张苛;高金荣;田静;姚珠珠;肖苏华 |
| 特别关注 | |
| 新时代美育与艺术教育:从北京舞蹈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谈起——杜卫访谈 | 作者:杜卫;安静 |
| 中国古典舞剑舞发展历程回顾——张军访谈 | 作者:张军;田湉 |
| 舞蹈基础理论研究 | |
| 中华龙舞的仪式功能与意象渊源 | 作者:于平;王梦琪 |
| “健康中国”视角下舞蹈功能的挖掘与实现 | 作者:温柔 |
| 文明互鉴:舞蹈艺术的文化交流优势 | 作者:吴敏 |
| 新媒体时代舞蹈艺术的营销之路 | 作者:李丹 |
| 论舞蹈影像身体语言构建的思维倾向 | 作者:石欣宇;郑茂平;王祎 |
| 广西白裤瑶“勤泽格拉”之空间互语与类别化传承 | 作者:付宜玲 |
| 湛江傩舞形态分析与比较研究 | 作者:樊蒙蒙 |
| 舞蹈史研究 | |
| 明德惟馨:宋代宫廷舞蹈空间探赜 | 作者:尹航 |
| 元代文舞舞谱与舞位四表图解析 | 作者:李星杰 |
| 舞蹈创作与表演研究 | |
| 舞剧创作的“岭南舞派”述略 | 作者:潘垠松 |
| 探析岭南女性形象在舞蹈中的审美特征及运用 | 作者:桂兰岚;黄靖欣 |
| 电影中舞蹈的功能性研究 | 作者:杨坤;白易丹 |
| 杖鼓“变长短”之当代编舞技术思考 | 作者:谢飞;刘炼 |
| 敦煌舞剧目中的舞蹈形象探究 | 作者:孙汉明 |
| 论舞蹈表演中情感与气息的控制 | 作者:姜铁红 |
| 舞蹈教育研究 | |
| 普通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 作者:刘妍 |
| 龟兹乐舞文化的当代舞蹈教学路径呈现 | 作者:杨林 |
| 民族舞蹈“动作语境”的教学分析——以朝鲜族舞蹈教学为例 | 作者:崔月梅;曾焕兴;杨林君 |
| 舞界动态 | |
| 追寻舞蹈人初心 勇担新时代使命——北京舞蹈学院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周年研讨会纪实 | 作者:田湉 |
| “全国舞蹈人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呈现的学术献礼”——记BDA舞蹈高峰论坛(2019) | 作者:张延杰;卿青 |
| 资华筠先生舞蹈艺术成就座谈会在京举办 | 作者:张延杰 |
| 书评:《回归舞蹈本身:表演中的身体现象学》 | 作者:雷根·特鲁阿克斯;钮晴 |
| 美国《舞蹈研究杂志》2019年目录精选 | 作者:张延杰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五期目录 | |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舞蹈艺术70年 | |
| 中国舞蹈七十年——名家五人谈(二) | 作者:方伯年;蒋祖慧;莫德格玛;王曼力;徐尔充 |
| 舞蹈基础理论研究 | |
| 场景视野下解析广场舞空间 | 作者:朴永光 |
| 少数民族舞蹈的功能与形式在广场舞蹈中的演变——基于云南省中西部地区的调查研究 | 作者:杨敏;孙嘉辉 |
| 传统与当代:两种广场舞的形态与功能 | 作者:李北达 |
| 海外华人对“广场舞”培训教学的认知差异研究 | 作者:张媛;吴浚 |
| 城镇化背景下广场舞与传统舞蹈的互动、互融与共生 | 作者:黄际影;李琼 |
| 接触即兴及其东方转向 | 作者:史博 |
| 舞蹈表演研究 | |
| 南音:最早风靡海外的中国之声 | 作者:陈美娥 |
| 莆仙戏传统科介舞台表演研究——“传统科介”与“新科介”的动作谱式细探 | 作者:朱祥虎 |
| 梨园舞蹈丑科科范研究 | 作者:田湉 |
| 舞蹈史研究 | |
| 《巴渝舞》宫廷流变考述 | 作者:李晓龙 |
| 新中国语境下辽宁舞蹈发展的历史经验 | 作者:胡博 |
| 国际舞蹈研究译介 | |
| “表演”万隆:中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的舞蹈外交(1953-1962) | 作者:魏美玲;刁淋 |
| 舞蹈是一种语言吗? 动作,意义和交流(下) | 作者:汉丽埃塔·班纳曼;朱嫣然;郑舒匀 |
| 舞蹈教育研究 | |
| 广东地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专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 作者:刘波 |
| 中小学传统舞蹈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以非遗舞蹈为例 | 作者:陈路芳 |
| 舞蹈创作研究 | |
| 从“拼贴”与“融合”思维透视当代舞剧音乐创作之特征——以当代民族芭蕾舞剧《牡丹亭》为例 | 作者:刘琉;董芳 |
| 舞剧《红高粱》音乐创作的整体设计与审美思考 | 作者:程远;尹爱青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四期目录 | |
| • 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舞蹈艺术70年 | |
| 中国舞蹈七十年一一名家五人谈(一) | 作者:陈爱莲 潘志涛 白淑湘 隆荫培 吕艺生 |
| • 特别关注 | |
| 对话:从北京舞蹈学院透视中国舞蹈教育发展建设新思路 | 作者:周星 郭磊 邓佑玲 王伟 许锐 |
| • 舞蹈基础理论研究 | |
| 从“语义”到“语用”:民间舞蹈研究方法的转换 | 作者:王阳文 |
| 论舞蹈作品独创性的法律认定 | 作者:杨华权 |
| 舞蹈的本质——西方舞蹈哲学研究综述 | 作者:孙晓牧 |
| 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花鼓”研究 | 作者:王丹 |
| 基于个人生活史语境的左权小花戏研究一一以传承人李明珍为例 | 作者:许晓云 |
| • 舞蹈创作研究 | |
| “戏剧性”“剧场性”与“身体性”的互文表达——从舞剧到舞蹈剧场 | 作者:慕羽 |
| 舞蹈剧场创作中两种表演形式的分配与构建 | 作者:黄磊 |
| 从剧场到屏幕:即兴观念与策略的继承与发展 | 作者:陈玉洁 |
| • 舞蹈史研究 | |
| 《思凡》在中日“新舞蹈运动”中的跨国界传播 | 作者:马楠 |
| “十通”乐舞典章的价值与初步整理 | 作者:董超 |
| • 舞蹈评论 | |
| 舞剧《长征·九死一生》的时空叙事与舞台意象 | 作者:许薇 |
| “陌生化”艺术表达在岭南题材舞蹈编创中的应用 | 作者:郑 萌 |
| 拟人化舞蹈作品创作研究 | 作者:马亮亮 |
| • 舞蹈教育研究 | |
| 基于场域对话的“角色互换”舞蹈教学模式研究 | 作者:赵纯基 王海英 |
|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舞蹈文化教育价值及其学校传承探究 | 作者:赖程程 张 逸 |
| 在儿童心理健康促进过程中舞蹈教育作用的调查与研究 | 作者:林欣甫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三期目录 | |
| • 特别关注 | |
| 为中国舞蹈 探求终生——纪念我的母亲叶宁 | 作者:彭红 |
|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舞蹈艺术70年 | |
| 现代化与民族化:中国现代舞的构建与发展 | 作者:仝妍 |
| 转型与重构: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舞蹈观念更新大讨论” | 作者:任文惠 |
| 中国舞蹈当代性的建构 | 作者:姬宁 |
| • 舞蹈基础理论研究 | |
| 价值分层:民族民间舞蹈存续的文化逻辑 | 作者:吴兴帜;彭博 |
| 基于“身体民俗”视角下的民俗舞蹈研究 | 作者:曾希卓 |
| 连南瑶族“耍歌堂”歌舞的文化阐释 | 作者:陈清文 |
| 汗都春乐舞形态解析 | 作者:胡雪 |
| 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及其反思 | 作者:红星央宗 |
| 戏曲“五法”在当代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重构与拓展 | 作者:王熙 |
| • 舞蹈史研究 | |
| 以戏谑赏“悲”情——唐代《踏摇娘》故事演变律令背景考 | 作者:罗世琴 |
| 唐代三大乐性质辨析 | 作者:王颜玲 |
| 唐开元《字舞》形态研究 | 作者:柳湘瑜 |
| • 舞蹈创作研究 | |
| 山水实景演出中的舞蹈运用 | 作者:黎学锐 |
| 多媒体舞剧《春江花月夜:赛珍珠》的创作研究 | 作者:汪文君 |
| 舞蹈节的“跨界”呈现与城市文化表达 | 作者:马昱 |
| 公共场域中的视觉博弈:走进美术馆的舞蹈 | 作者:夏静 |
| 非遗视阈下藏族热巴舞的创作发展 | 作者:格日南加 |
| 从苗族反排木鼓舞和铜鼓舞的编创实践看原生态民族民间舞对职业化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意义 | 作者:张川 |
| • 舞蹈教育研究 | |
| 新媒体语境下少儿舞蹈教育的实践创新研究 | 作者:张一可 |
| 汉族民间舞角色表演的训练价值与方法 | 作者:任彦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二期目录 | |
| •特别关注 | |
| 中国舞蹈学的期待一一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作者:吕艺生 |
| •舞蹈基础理论研究 | |
| “身韵”的价值与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构 | 作者:于平 |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舞当代审视 | 作者:苏娅 |
|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传承与创新 | 作者:李建勋 邓文英 |
| 托付、控制和异化一一舞蹈语境下三种身体意义之探析 | 作者:祁林 |
| 由舞蹈身体解读物性及剧场性一一以《工作》和《稻禾》的对照为例 | 作者:吴维忆 |
| 电影《芳华》的舞蹈身体话语、青春怀旧与创伤记忆 | 作者:袁梦倩 |
| 梅洛一庞蒂身体现象学视角下的舞蹈学习理论探析 | 作者:苑文静 张再林 |
| 艺术生产理论视阈下舞蹈艺术家的身份转换 | 作者:赵妮 |
| “文化记忆”理论视阈下的《傩·情》对傩文化的当代传承 | 作者:欧少琳 |
| 论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民俗场一一以飞叉为个案 | 作者:贾利涛 |
| 多元文化交融下敦煌舞音乐风格探究 | 作者:盛鸿斌 |
| •舞蹈史研究 | |
| 古大曲若干问题考 | 作者:黎国韬 |
| 论魏晋时期清商《白纻舞》的审美风尚 | 作者:魏耀珍 |
| 古代滇人铜鼓舞蹈类型及特征 | 作者:陈桂波 |
| •舞蹈创作研究 | |
| 中外标准舞华尔兹竞赛套路编排研究 | 作者:马丹 黄俊亚 |
| 中国古典舞动作语汇的想象与开发 | 作者:欧思维 |
| 群舞作品直线构图研究 | 作者:冯百跃 |
| •舞蹈教育研究 | |
| 《中国古典舞扇韵》教材研究 | 作者:李馨 |
| 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探索——以重庆师范大学舞蹈系为例 | 作者:程沫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一期目录 | |
| • 特别关注 | |
| 舞蹈学中国学派的构成及其方向 | 作者:邓佑玲 |
| • 舞蹈史研究 | |
| 《德寿宫舞谱》术语考释 | 作者:刘青弋 |
| 云南省宁蒗县油米村东巴舞谱研究 | 作者:雷斯曼 |
| • 舞蹈基础理论研究 | |
| 论当代舞蹈的范式转移 | 作者:卿青 |
| 缺失的身体与丢失的感受——艺术人类学舞蹈研究之现代主义方法论反思 | 作者:刘柳 |
| “表演”在人类学视野中的转换——《表演人类学读本》解析 | 作者:刘姝曼 |
| 西方实验性舞蹈影像的艺术行为与审美探究 | 作者:袁艺 |
| “形而上”的身体——陶身体剧场的身体美学探析 | 作者:蒋树栋 |
| 土家族铜铃舞的民间演绎与祭祀阈限 | 作者:熊晓辉 |
| 土家族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基于清江流域人生仪式的调查 | 作者:张远满 |
| 土家族摆手舞数字化保护研究 | 作者:朱宇翔 |
| • 舞蹈创作研究 | |
| 中国少数民族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反思 | 作者:徐小平 张帆 |
| 当代舞蹈创作的美学维度及其结构形式策略反思 | 作者:张萍 |
| 舞台意象:舞剧创作的美学本质 | 作者:张麟 |
| 舞剧《丝路花雨》的剧本构成 | 作者:邓小娟 关樱丽 |
| 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创作 | 作者:刘竹君 樊咫辉 |
| “两创”理念下南丰跳傩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傩·情》为例 | 作者:熊小玉 李盼 |
| • 舞蹈教育研究 | |
| 玛莎·希尔与本宁顿经验 | 作者:武艳 |
| 论岭南地区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建构 | 作者:王艺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