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百家》(双月刊)2019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5-21 15:05:1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艺术百家》(双月刊)2019年第六期目录 | |
| 艺术学理论研究 | |
| 中国传统审美理念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启示 | 作者:张乾元 |
| 根植模仿与理想重现——古希腊造型艺术史美学研究 | 作者:张伟;祁新淼 |
| 艺术作品的产生与物之物性的开显——海德格尔论艺术作品与物 | 作者:高佳 |
| 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表演性”研究 | 作者:李佳一;林少雄 |
| 专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海外传播 | |
| 中国戏曲剧种在东南亚的传播——兼论戏曲剧种跨国传播的六大法则 | 作者:王廷信 |
| 文明互鉴视域下粤剧在东南亚的传播论略 | 作者:黄露;刘俊玲 |
| 基于孔子学院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理念创新研究 | 作者:佟迅 |
| 缅甸华语戏剧与公共表演初探 | 作者:石峻山;郭超 |
| 文化研究 | |
| 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原则与路径探析 | 作者:高迎刚;丛晓煜 |
| 加快推进电视剧企业的战略性重组 | 作者:蓝轩 |
| 基于品牌资产视角的虚拟品牌建设与传播研究——以抖音“一禅小和尚”为例 | 作者:戴程 |
| 艺术人类学视阈下的民间艺术研究 | 作者:王超 |
| 戏剧与戏曲 | |
| 踏出中国现代戏剧的轨迹——欧阳予倩的求索之路 | 作者:廖奔;刘彦君 |
| 杨家将戏曲中杨业形象的退位与缺场 | 作者:伏涤修 |
| 新中国70年二人台原创剧目研究 | 作者:王秀玲 |
| 从曲牌联套体到板腔体——论明清时期戏曲文学的解放与自律 | 作者:苏苏;王强 |
| 音乐与舞蹈 | |
| 扬州清曲唱腔的可视化分析——以李政成、乔军《板桥道情》演唱为例 | 作者:邵萍;严锦隆 |
| 古典主义时期法国歌剧探新 | 作者:岳李 |
| 改革开放40年江苏民族声乐发展脉络研究 | 作者:肖园园 |
| 论中国古典舞的创建和发展 | 作者:谢鲤芯 |
| 影视艺术 | |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儿童电影的战争叙事 | 作者:谈凤霞 |
| 新中国70年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演进研究 | 作者:武新宏 |
| 绝美动画的诉说——诺拉·托梅动画电影叙事符码表达研究 | 作者:殷俊;李洁 |
| 权力话语的智性表达——20世纪30年代的洪深电影批评 | 作者:严芳 |
| 美术研究 | |
| 主题性创作的当代表达——以两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中心 | 作者:张巧 |
| 从新中国初期20年新年画创作看美术大众化实践 | 作者:路艳红 |
| 吴历笔性特征及部分存疑作品考辨 | 作者:孔叙仁;黄厚明 |
| 《洛神赋图》与云水法的起源 | 作者:姚珏;朱孟武;张犇 |
| 设计研究 | |
| 咫尺万里:论陵墓神兽雕塑的艺术风格 | 作者:尚莲霞 |
| 湘西传统民居窗饰艺术探析 | 作者:李莉;谢琪 |
| 数字媒体艺术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 作者:胡逸卿 |
| 学术活动与成果评价 | |
| 唤醒文艺创作的时代自觉意识——章剑华系列纪实文学读后有感 | 作者:丁捷 |
| 百年中国艺术理论的现代性建构——2019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综述 | 作者:武宁 |
| 当代语境中的美学与艺术学融合——2019年中华美学学会年会关于美学与艺术学融合的研讨综述 | 作者:谢纳;林静怡 |
| 聚焦热点学术话题 前瞻影视教育发展——2019中国影视艺术高峰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年会综述 | 作者:周雯;刘维伊 |
| 新时代、新运河、新声音——2019中国·扬州大运河音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 作者:胡亮;胡斌 |
《艺术百家》(双月刊)2019年第五期目录 | |
| 艺术学理论研究 | |
|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从历史学视角看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的走向与格局 | 作者:李荣有 |
| 艺术管理的深刻意涵与当代制度体系构建 | 作者:景小勇 |
|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审美体验的影响特征与管理策略研究 | 作者:杜娟;杜晓茹;管顺丰 |
| 艺术的空间转向与场域建构——从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论起 | 作者:赵志红 |
| 专题:“回望经典”优秀美术理论成果选登 | |
| 基于神彩论的书法品藻观念:从字势通感到文学化 | 作者:张同标 |
| 傅抱石人物故实画画题新义详考 | 作者:张鹏 |
| 重访罗尗子的花鸟画 | 作者:朱光耀 |
| 心灵与媒介:新史学视域下的牧溪禅画图像 | 作者:赵娜 |
| 文化研究 | |
| 江苏省公共文化单位理事会制度改革研究 | 作者:顾江;陈鑫;任文龙 |
| 从“AI合成主播”现象论析主播行业发展趋势与变革机遇 | 作者:董蓓 |
| 传统文化解读与文创产品相融合——从《上新了·故宫》看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 | 作者:韩海青 |
| 现代漆艺首饰时尚化探究 | 作者:高海平 |
| 戏剧与戏曲 | |
| 金元时期北方蕃曲与元曲的融合与渗透 | 作者:张婷婷 |
| 论明清曲谱体量剧增的主流及文化成因 | 作者:许莉莉 |
| 试论宋元南戏班社中的“寄生”现象 | 作者:董国臣;俞为民 |
| 叶芝戏剧艺术中的面具理念与民族想象 | 作者:沈家乐 |
| 音乐与舞蹈 | |
| 20世纪江苏二胡作品与江苏民间音乐 | 作者:吴晓勇 |
| 混沌学视域下电子音乐结构力研究 | 作者:章崇彬 |
| 施光南声乐作品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研究 | 作者:陈莹 |
| 简约主义音乐的美学理念与文化实践 | 作者:韩江雪 |
| 影视艺术 | |
| 欧阳予倩的电影编剧、导演与表演理念探析——《电影半路出家记》之外 | 作者:景李斌 |
| “破”与“立”:融媒时代中国电视剧的关键之年 | 作者:张国涛;纪君 |
| 重启与复兴——俄罗斯电影的探索之路及其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 作者:席琰妍 |
| 融汇与共生:新时期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关系 | 作者:张维 |
| 美术研究 | |
| 文本文献视域下的黄筌花鸟画派研究——从黄筌人格风景到群体程式 | 作者:谭鸿遐 |
| 从文学改编到原创风俗——论贺友直连环画创作的转型 | 作者:侯奔奔 |
| 清代以来扬州木版年画体系独立性探究 | 作者:孙璐;郭艺;康康 |
| 精神分析美学视域下的作品解读——以超现实主义艺术为例 | 作者:沈文婷;樊波 |
| 设计研究 | |
| 四川李庄会馆剧场建筑形制及演剧活动考述 | 作者:延保全;邓弟蛟 |
| 苏南宗族型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研究 | 作者:李元媛;王浩 |
| 从表现到体验——技术背景下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多样呈现 | 作者:师悦 |
| 学术活动与成果评价 | |
| 深耕艺术理论 引领实践创新——“乐·图·文深度对话”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二届艺术史研讨会暨中国音乐图像学学会第五届年会综述 | 作者:马卫星;梁帅 |
|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新动态——2018海南师范大学“国际音乐教育论坛”综述 | 作者:张兰芳 |
| 九苍一壶天地间——评扈鲁《葫芦文化丛书》 | 作者:王力克 |
| 回望经典 艺术百家2019优秀青年美术家提名展网络全景虚拟漫游 | 作者:阚青 |
《艺术百家》(双月刊)2019年第四期目录 | |
| 特稿 | |
| 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 作者:马龙潜 |
| 艺术学理论研究 | |
| 西方艺术史中的瓦萨里艺术批评体系分析 | 作者:郁火星 |
| 艺术形态学:历史、现状与当代反思 | 作者:张晓刚 |
| 威廉·莫里斯:艺术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 | 作者:谢纳;王庆全 |
| 李大钊对西方“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引介 | 作者:郑立君 |
| 专题: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建构与中国电影艺术的民族化表达 | |
| 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的建构设想 | 作者:贾磊磊;黄今 |
| 中国电影70年来之“一般”与建构中国学派的前提性思考 | 作者:金丹元 |
| 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与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表达——从费穆作品看传统“虚实”美学观对中国电影形式技巧的影响 | 作者:陈阳;方思宇 |
| “中国电影学派”的本土艺术实践与民族化路径探索——以赵季平与谭盾中西不同视角的电影音乐创作为例 | 作者:杨玲 |
| 文化研究 | |
| 基于“粉丝经济”的IP舞台剧的可持续发展 | 作者:刘筠梅 |
|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 作者:俞锋;吴雨桐 |
| 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智库建设之总体思考 | 作者:范丽甍 |
| 戏剧与戏曲 | |
| 《梅欧阁诗录》与《〈黛玉葬花〉曲本》的文献价值 | 作者:朱恒夫 |
| 黔西南册亨布依戏流变研究 | 作者:石春轩子 |
| 董永遇仙戏的流变 | 作者:刘恒;李永 |
| 论话剧演员的戏曲基本功培养 | 作者:王学明;覃威尔 |
| 音乐与舞蹈 | |
| 音乐地理学视阈下广东汕尾渔歌生存缘由研究 | 作者:马达;毕淑婷 |
| 乾嘉复古学术思潮与古乐研究重振——以江藩《乐县考》为中心 | 作者:王祥辰;许建中 |
| “数字模型”辅助声乐教学探索 | 作者:李恩忠;陶镜茹;袁超 |
| 自由与态度——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舞空间舞台与时间结构之管窥 | 作者:孙晓芳 |
| 影视艺术 | |
| 双重对话——对“第四代”电影导演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重估 | 作者:沈鲁;王子儒 |
| 与时代同行:多元的影像叙述——论2018年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及趋向 | 作者:丁亚平;陈晓萌 |
| 从套层结构、身份变换到复合叙事——论当代电影叙事美学的视野转向 | 作者:马立新;何源堃 |
| 传统影像空间的消逝与回归——论动画电影影像空间的变迁 | 作者:张晔;欧阳家庆 |
| 美术研究 | |
| 图像在当代架上绘画中的新应用——论米歇尔·博里曼斯的艺术创作 | 作者:王家增;邵丰田 |
| 比例介入艺术——从西奥菲勒斯到琴尼尼绘画理论中的科学观 | 作者:王小柠;祝遵凌 |
| 洋画引入春潮中的人物画生态 | 作者:陈海强 |
| 设计研究 | |
| 基于生态系统思维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生设计研究——以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 作者:吴菱蓉;肖容 |
| “非规划”中的综合性与多价性品质——公共空间的永恒之道 | 作者:童芸 |
|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论明代紫砂设计承载的道家朴素美学思想 | 作者:刘洋;顾平 |
| 学术活动与成果评价 | |
| 雅努斯的面孔与密涅瓦的猫头鹰——评周计武《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 | 作者:阎嘉 |
| 重要书法史料文献《中国书法史》(七卷本)评述 | 作者:敖朝军 |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评张士闪《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从书——西小章村》 | 作者:周松林 |
《艺术百家》(双月刊)2019年第三期目录 | |
| • 特稿 | |
| 立足文艺实践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对文艺“四新”现象的美学思考 | 作者:范玉刚 |
| • 艺术学理论研究 | |
| 典型化还是类型化:歌德和席勒关于艺术创作方法争论的现实意义 | 作者:凌继尧 |
| 论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存在之思 | 作者:彭立勋 |
| 艺术信息在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编码方式探析 | 作者:郑娟 |
| 场景理论框架下艺术与科技学科发展的新维度 | 作者:范振坤 |
| • 专题:构建中国特色艺术人才培养与教育理论体系 | |
|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国家体系——兼论当前艺术人才培养的悖论与前景 | 作者:孙惠柱 |
| 从国家发展战略到人才培养模式——当代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论析 | 作者:胡智锋;樊小敏 |
| 艺术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体系建设问题——以艺术学理论学科认知与课程指南编写导向为例 | 作者:贾涛 |
| 聚焦国家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新时代背景下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论析 | 作者:陈传文;陈俊奇 |
| • 文化研究 | |
| 东方设计中的民俗文化符号应用论析 | 作者:陶思炎 |
| 基于文本挖掘的全球性媒介事件传播效能分析——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为例 | 作者:李惠芬;王长松 |
|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枝材图库”的创建——从日本《诗经名物图解》到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 | 作者:徐寅岚 |
| 2019年央视春晚小品述评 | 作者:谢旭慧;张珵 |
| • 戏剧与戏曲 | |
| 中国古代伶人的鉴戒表演传统 | 作者:曾美月 |
| 论明清时期的戏曲小班 | 作者:尹蓉;谢珈 |
| 昆曲《牡丹亭》的符号化建构研究 | 作者:曹凌燕; |
| 日据时期台湾戏剧反日活动的研究 | 作者:成乔明;谢建明 |
| • 影视艺术 | |
| 从跨区到共时:“两岸影像新世代”形成的可能性 | 作者:谢建华 |
| 从统一到多元:中国电影中底层叙事的分化与嬗变 | 作者:林进桃 |
| 新时期乡土电影的概念与话语修辞 | 作者:李焕征 |
| 新知启蒙与左翼话语渗透——中华书局1936年版《电影浅说》解读 | 作者:贾斌武 |
| • 美术研究 | |
| 当代性语境下中国绘画的文化自觉与品格重塑 | 作者:王平;骆文婷 |
| 论濮仲谦竹刻艺术的美学特征与后世承继 | 作者:杨海涛 |
| 论油画创作中的求异思维 | 作者:李伟琴 |
| 不合时宜的超现代派画家丰子恺 | 作者:蒋含韵;王一川 |
| • 设计研究 | |
| 内蒙古藏传佛教五当召“学问寺”设计解析 | 作者:孟春荣;李熙瑶 |
| 湘西传统木作技艺谱系图构建及设计应用 | 作者:刘宗明;徐玉东 |
| 纯真与完善: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之辩 | 作者:袁承志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的现状与问题探析 | 作者;张秉福 |
| 活态传承视域下的非遗产品开发 | 作者:吕中意 |
| 后申遗时代花山岩画艺术遗产的设计学转化及其策略研究 | 作者:赵嘉 |
| • 学术活动与成果评价 | |
| 还原古代亚洲艺术反思当下“一元”文明——评沈爱凤《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 | 作者:杨烨 |
| 象生:一种新的设计史研究范式——读李立新《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 | 作者:吴秀梅 |
| “元艺术学”辨析——从李心峰《元艺术学》谈起 | 作者:张新科 |
| • 美术作品 | |
| 高 云 刘 卷 郭锦龙 郑 潇 陈星星 张富军 丁 勤 孔德刚 王哲雨 | |
| 何 丽 高 静 朱向欣 薛红艳 罗 红 龚 畅 张存沽 陈 睿 孟 醒 | |
| 孙舜尧 王 红 蔡颖君 王海明 李纳璺 张 华 黄 彦 王 军 周 蔚 | |
| 吴迪 王凤珍 陈 波 | |
《艺术百家》(双月刊)2019年第二期目录 | |
| •特稿 | |
| 从新时期“人民性”讨论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 作者:张玉能;张弓 |
| •艺术学理论研究 | |
| 2018年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 作者:李心峰;孙晓霞;秦佩 |
|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出路:从身份认同到开放包容 | 作者:彭锋 |
| 人文—理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两个基本性向 | 作者:宋伟;谢纳 |
| 当代“艺术形态学”的革新——分析美学如何进行艺术类分 | 作者:刘悦笛 |
| •专题: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 |
| 重回艺术本体:当下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项关键性论题 | 作者:夏燕靖 |
| 关于开创和构建当下中国艺术学理论、中国学派的一些思路和探索 | 作者:金丹元 |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音乐艺术评论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与发展综论 | 作者:陈宗花 |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设计理论争鸣与中国设计学派话题重建 | 作者:杨先艺;刘震;汪笑楠 |
| •文化研究 | |
| 文化价值视角下的乌兰牧骑服务职能创新研究 | 作者:王光文 |
| 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山东民间艺术的文化经济价值与产业开发 | 作者:刘昂 |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际性传播发展状况及策略——以江苏段为例 | 作者:张卫;樊佩佩;马岚 |
| 新时代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意义与建设路径探究 | 作者:杨文燮 |
| •戏剧与戏曲 | |
| 论南北曲唱的“字腔”与“过腔” | 作者:解玉峰 |
| 青阳腔对中国戏曲形态之影响 | 作者:王长安 |
| 日本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 | 作者:焦浩 |
| 嘉庆朝清宫连台本大戏演出考 | 作者:郝成文;张义 |
| •音乐艺术 | |
| 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 | 作者:张燚 |
| 客家兴国山歌的民俗传承 | 作者:钟福民;张杨格 |
| 民间音乐传承人口述史采访视点举要 | 作者:赵建斌 |
| 高校二胡教学中读谱及演奏常见问题的探讨——从二胡乐曲《秦风》和《蒙风》的教学说起 | 作者:任华清 |
| •影视艺术 | |
| 作为类型片的政治电影 | 作者:聂欣如 |
| 国家形象的他者想象和自我建构——中日两版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对照分析 | 作者:余志为;张雅倩 |
| 论贾平凹作品电影改编的美学流变 | 作者:曹小晶 |
| 西方导演中国政治议题纪录片的个人表述 | 作者:王庆福 |
| •美术研究 | |
| 书法理论中“形式”“内容”二分法之辨正 | 作者:邓宝剑 |
| 中国早期水彩画民族化探究——以静物画题材为例 | 作者:王绍波;亓文平 |
|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日传播与回流——以古代书画艺术的中日交流为例 | 作者:叶磊 |
| •设计研究 | |
| 形变的力量——重构书籍形态的视觉秩序 | 作者:蔡顺兴 |
| 明代图录式类书《三才图会》的信息设计启示 | 作者:李钢;岳鸿雁 |
| 包豪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考察:以近代本土艺术文献为中心 | 作者:周予希;周武忠 |
| •学术活动与成果评价 | |
| “当代与传统: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综述 | 作者:黄会林;李慧研;蔡璨 |
| 综核名实 融贯史论 铸就新知——评《西方音乐修辞史稿》 | 作者:伍维曦 |
| 《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的史学体例及逻辑关系研究 | 作者:张扬 |
《艺术百家》(双月刊)2019年第一期目录 | |
| • 特稿 | |
|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从理念走向行动 | 作者:杨志纯 |
| • 艺术学理论研究 | |
| 社会变革与艺术实践:艺术社会性分类的价值逻辑 | 作者:蓝凡 |
| 基于《二十四史·艺术列传》对《四库全书总目·艺术类》与《清史稿·艺术列传》的路径分析 | 作者:李倍雷 |
| 中国新时期美学对西方美学范畴“诗意地栖居”的批判、接受及转化 | 作者:刘东峰 |
| 技术发展视域下的艺术学理论创新 | 作者:宋德泳 |
| • 专题:艺术教育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 | |
| 论创生性艺术教育 | 作者:易晓明 |
| 从人文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公共艺术教育一一西方美育史的话语变迁 | 作者:徐承 |
| 美育的传统内涵和新时代目标 | 作者:胡海 |
| 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 | 作者:冯学勤 |
| • 文化研究 | |
| 文化艺术政策与文化法的同一性及差异性 | 作者:田川流 |
| 互联网条件下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模式研究 | 作者:陈波 穆晨 |
| 人工智能时代文化生产与管理机制革新 | 作者:宣晓晏 |
| 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路径转型:由政府主导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 作者:颜玉凡 |
| • 戏剧与戏曲 | |
| 南戏《东窗事犯》的流传与衍变 | 作者:俞为民 |
| 从《品梅记》看梅兰芳在日本接受的限度 | 作者:邹元江 |
| 戏曲现代戏40年一一时政宣传、道德教化的纠结与突破 | 作者:杨云峰 王铭 |
| 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秦腔理论考述 | 作者:李有军 |
| • 影视艺术 | |
| 影像奇观美学及其当前症候一一以近期部分影片为例 | 作者:王一川 |
| 中国电影“新锐导演”的语义命名、创作状况与文化坚守 | 作者:峻冰 |
| 改革开放40年来主旋律电影中的国家形象研究 | 作者:陈犀禾 翟莉滢 |
| 中国城市影像的当代演进及书写一一论新时期以来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城市电影 | 作者:杨致远 |
| • 美术研究 | |
| 隋唐五代绘画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 作者:张慨 |
| 宋代尚意书风影响下的日本镰仓时代书法研究 | 作者:冯青 |
| 秦汉刻符研究 | 作者:徐学标 |
| • 设计研究 | |
| 敦煌壁画中特色家具设计的创制与发展 | 作者:邵晓峰 |
| 隋唐莫高窟建筑形制的变化和藻井图案语义变迁 | 作者:陈振旺 彭艳萍 |
| 山西晋祠建筑形制及其祭祀文化考论 | 作者:吴国荣 陈惠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 | 作者:向文 蔡际洲 |
| 新时代非遗苗绣的“活化”:特质、现状与路径 | 作者:邹文兵 |
| 基于工匠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非遗传承一一以歙砚制作技艺为例 | 作者:胡群 |
| • 学术活动与成果评价 | |
| 风流犹拍古人肩:拓印画里的传统中国 | 作者:李轶南 |
|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一一评周安华教授《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 | 作者:支晓阳 倪祥保 |
| • 美术作品 | |
| 宋文治 范银花 罗豪畅 杨飞飞 周政文 董晓芳 郑 适 金 锐 赵 曦 | |
| 赵 帅 周祺芬 王 红 任 雯 韩玉婷 韩 鹏 肖 亮 尹 璐 李 娇 | |
| 刘烈辉 王双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