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双月刊)2019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5-20 17:18:4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戏剧艺术》(双月刊)2019年第六期目录 | |
| “五四百年与中国戏剧”专题 | |
| 从“真文学”到“真戏剧”——关于五四“戏剧改良”论争的再思考 | 作者:丁罗男 |
| 新文化刊物与五四戏剧运动——以《新青年》《新潮》对外国戏剧的译介为中心 | 作者:黄爱华 |
| 曹禺的莎士比亚观——以新发现的曹禺《柔蜜欧与幽丽叶(专题报告)》为中心 | 作者:李伟民 |
| 田汉前期思想中的希伯来精神来源 | 作者:刘君君 |
| 中国戏曲研究 | |
| 清代杂剧研究格局的现代构建与反思——以民国时期戏曲史著为考察对象 | 作者:程华平 |
| “式微”与“中兴”:论20世纪上半叶昆曲盛衰的论说逻辑 | 作者:陈秋婷 |
| 论抗战时期沪剧的形成与发展 | 作者:王婉如 |
| 从“苏剧”看“剧种”的“产生”和“消亡” | 作者:董酌交 |
| 表演艺术研究 | |
| 戏剧表演中语言塑造的类比法及运用 | 作者:王苏 |
| 交集与界限——朗诵艺术形态以及其中的表演元素 | 作者:包磊 |
| 陈古虞戏曲表演理论发微 | 作者:俞永杰 |
| 音乐剧研究 | |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剧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 作者:肖志康;张婷 |
| 江苏音乐剧市场的区域性发展现状及几点思考 | 作者:邵一言 |
| 学术评论 | |
|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傀儡戏——读《中国傀儡戏史》的启示 | 作者:殷无为 |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原创话剧《军歌》 | 作者:孙祖平;简建;尹雪峰;秦钟 |
| 原创话剧《金家花园》 | 作者:洪靖惠 |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程派京剧《穆桂英挂帅》 | 作者:龚学平;张永和;翁思再 |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朗诵剧《黄炎培》 | 作者:陆放;陈依韵 |
| 《枕头人》 | 作者:马丁·麦克唐纳;胡开奇;李晏;朱朝晖;董洁旭 |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交响舞蹈诗《黄河》 | 作者:张继文 |
《戏剧艺术》(双月刊)2019年第五期目录 | |
| • 当代波兰戏剧专题 | |
| 当代波兰戏剧表演中的身体表述行为 | 作者:阿图尔·杜达;唐婕 译 |
| 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接受研究——兼论跨文化接受对戏剧发展的积极作用 | 作者:魏梅 |
| 从密茨凯维奇到陆帕——波兰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 作者:徐健 |
| • 戏剧理论与批评 | |
|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的戏剧问题 | 作者:陈曦 |
| 具身情绪与《舞论》中情感艺术的隐喻机制研究 | 作者:韩玉果 |
| 戏剧行动素模式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和工具创新 | 作者:林青虹 |
| 先锋戏剧、戏剧人物和剧作家的困境:管窥《悲悼》中的语言暴力现象 | 作者:沈春花 |
| • 俄罗斯戏剧研究 | |
| 屏幕意识与戏剧的融合——俄罗斯戏剧舞台的美学现象 | 作者:陈晖 |
| 作为喜剧的《樱桃园》——关于时间、空间以及人类行为的现代性思考 | 作者:邓黛 |
| 图米纳斯幻想现实主义戏剧的非写实形态与方法论启示——以《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例 | 作者:姜训禄 |
| • 表演理论研究 | |
| “形体动作方法”的多种解读 | 作者:陈世雄 |
| 俄罗斯戏剧的探索者杰米多夫 | 作者:吴泽涛 |
| 《茶》的社会表演学解读——理想化表演、客我和主我 | 作者:苏亚娟 |
| • 学术评论 | |
| “戏剧·表演·城市化”——2019年世界戏剧研究联盟大会综述 | 作者:王咏蔷 |
《戏剧艺术》(双月刊)2019年第四期目录 | |
| • 戏剧理论与批评 | |
| 戏剧的“文学性”:抛弃与重建 | 作者:高子文 |
| 也论“戏剧性”——与董健先生、谭霈生先生商榷 | 作者:赵英晖 |
| 剧场性与在场性——从迈克尔·弗雷德的三个命题谈起 | 作者:杨小雪 |
| 性别表演视角下的舞台剧照解析 | 作者:苏琼 |
| • 中国话剧研究 | |
| “职业化”与“民间化”的末路——论中国旅行剧团解散后的恢复与破灭 | 作者:赵建新 |
| 费穆与上海艺术剧团《秋海棠》演出本 | 作者:李清宇 |
| 论现代中国话剧与电影在导演艺术上的互鉴关系 | 作者:计敏 |
| • 中国戏曲研究 | |
| 新见清宫大戏《兴唐外史》考论 | 作者:柯尊斌 |
| 民国时期汉口地区汉剧坤伶崛起及影响 | 作者:丁芳 |
| 从“红楼戏”中晴雯的重塑看晚清民国审美伦理的演变 | 作者:许莲花 |
| • 戏剧与社会 | |
| 金代河东南路杂剧的沉淀融合及其体量态势——以戏曲文物为中心 | 作者:李文 |
| 移植与中断:十六至二十世纪昆曲在贵州的三次传播 | 作者:张婷婷 |
| • 学术评论 | |
| 开放近代戏曲与近代文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空间——读左鹏军《近代戏曲与文学论衡》 | 作者:邓丹 |
| 传承与创新:揭橥中国话剧发展的五四基因——“五四与中国话剧”高端学术论坛综述 | 作者:井明乾 |
《戏剧艺术》(双月刊)2019年第三期目录 | |
| •“纪念《戏剧艺术》创刊四十周年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研究”特稿 | |
| 20世纪戏曲现代化的迷思与抵抗 | 作者:傅谨 |
| 论戏曲表演传承基本层面的问题与对策 | 作者:姜凌 |
| 晚清民国江南曲社与曲师关系论略 | 作者:裴雪莱 |
| 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的戏曲文献学意义 | 作者:刘勇 |
| • 中国话剧研究 | |
| “查明哲之谜”解析 | 作者:吴戈 |
| 中国当代奇观戏剧的文化批判 | 作者:杨光 |
| 新世纪以来上海先锋戏剧生态刍议 | 作者:翟月琴 |
| 香港实验戏剧的空间实践 | 作者:李玲玲 |
| • 舞台美术研究 | |
| 略述灯光与戏曲的一些历史记忆——祝贺金长烈先生舞台灯光“探路”60年 | 作者:龚和德 |
| 清末民初上海戏剧舞台中光的应用解析 | 作者:边思敏;陈翔 |
| “体验经济”下的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革新 | 作者:王千桂;张仲年 |
| • 戏剧管理研究 | |
| 格洛托夫斯基“个人品牌”的形成、传播与接受 | 作者:黄海 |
| 乌镇戏剧节的品牌发展和城市文化 | 作者:韩爽 |
| • 学术评论 | |
| 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研究的开创之作——评李志远《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研究》 | 作者:刘于锋 |
《戏剧艺术》(双月刊)2019年第二期目录 | |
| • “古希腊戏剧与当代”专题 | |
| 当代希腊剧作法:现代剧场寻根与古代神话新生 | 作者:[希腊]艾琳·蒙特拉基著 熊之莺译 |
| 勿忘卡塔西斯:论里玛斯·图米纳斯版《俄狄浦斯王》 | 作者:[俄]德米特里·楚博什金著 韦漪译 |
| 全球关联:埃斯库罗斯的古典《乞援人》与查尔斯·米的后现代《大爱》 | 作者:[希腊]萨瓦·帕特沙里迪斯著 虞又铭译 |
| • 戏剧理论与批评 | |
| 使空间如同演员一般表演:大嘴突击队的演出空间构作 | 作者:陈恬 |
| “观看”与“栖身”:西方现代戏剧之“剧场性”的源始性建构 | 作者:库慧君 |
| • 莎士比亚研究 | |
| 价值、性别与种族:《奥瑟罗》中手帕的文化意义 | 作者:胡鹏 |
| 越界女性——莎士比亚悲剧人物性别特征之文化解读 | 作者:张 浩 |
| 台湾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的主体性回归 | 作者:孙宇 张龙海 |
| • 美国戏剧研究 | |
| 传统与嬗变:当代美国戏剧思潮的演进 | 作者:韩曦 |
| “权力的游戏”:《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性别政治与文化协商 | 作者:袁家丽 |
| • 戏剧管理研究 | |
| 新时代上海戏剧观众拓展策略研究 | 作者:陈敏 |
| “活性化”原则与日本公立剧场 | 作者:方军 |
| • 学术评论 | |
| 开辟喜剧本质研究的新境界——《契诃夫戏剧的喜剧本质论》的著述特色与学理启示 | 作者:刘发开 |
《戏剧艺术》(双月刊)2019年第一期目录 | |
| •“纪念《戏剧艺术》创刊四十周年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研究”特稿 | |
| 关于新时期话剧的断想 | 作者:田本相 |
| 新时期戏剧反观 | 作者:廖奔 |
| 新时期文化生态与戏剧整合趋势 | 作者:廖全京 |
| 论中国话剧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发展趋向 | 作者:陈军 |
| • 跨文化戏剧研究 | |
| 重思余上沅写意戏剧论 | 作者:彭锋 |
| 从创作模式看梅兰芳与斯坦尼、布莱希特的“戏剧体系” | 作者:孙惠柱 |
| 1932—1933程砚秋赴欧考察“精神私史”考略 | 作者:林婷 |
| 跨文化戏剧:概念所指与中国脉络 | 作者:周云龙 |
| • 中国戏曲研究 | 作者:徐大军 |
| 元杂剧“一人主唱”体制再认识 | |
| “昆山腔”“昆曲”与“昆剧”考辨 | 作者:解玉峰 |
| 明清以来曲学共同体之流变——以吴江沈、叶姻族与杭州陈氏家族为考察中心 | 作者:王辉 |
| • 学术评论 | |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戏剧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戏剧艺术》创刊四十周年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 作者:汤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