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双月刊)2019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5-21 15:27:3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美术研究》(双月刊)2019年第六期目录 | |
| 探索与建树 | |
| “古元画展:纪念古元诞辰百年”展览前言 | 作者:范迪安 |
| 满目青山夕照明——戴泽先生的艺术 | 作者:殷双喜 |
| 隋建国:从“道成肉身”到“肉身成道” | 作者:沙鑫 |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 | |
| 家国意蕴 时代群像——新中国70年主题性人物画回望 | 作者:于洋 |
| 专题 | |
| 奠基与开拓——缅怀金维诺先生 | 作者:薛永年 |
| 美育研究 | |
| 媒介视野下的民国时期艺术教育期刊述论 | 作者:刘晨 |
| 古代美术史 | |
| 魏晋尺牍法帖杂考——关于尺牍的“完整”性问题的讨论 | 作者:祁小春 |
|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墓的年代与等级——以南京石子冈M5与西善桥宫山墓为中心 | 作者:赵俊杰;崔雅博 |
| 近现代美术史 | |
| 叶恭绰《后画中九友歌》研究 | 作者:奇洁 |
| 即将消失的面孔——彭沛民的美术活动与迁徙 | 作者:夏学兵 |
| 傅抱石抗战客蜀时期之交游对其故实画创作影响考述——以郭沫若、宗白华等为主要研究对象 | 作者:张鹏 |
| 现当代美术史 | |
| 峥嵘岁月中反映伟大时代巨变的精神画卷——读1950年《人民美术》双月刊 | 作者:夏燕靖 |
| 延异与拓展的中国现代写生观念与方法 | 作者:赵志红 |
| 美术评论与理论 | |
| 走出“诗”本位的诗画关系论:重读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 作者:唐卫萍 |
| 图像的景观:鲍希曼的建筑写作与魏玛共和国的“黄金二十年代” | 作者:赵娟 |
| 玄色体系绘画与“笔墨八股” | 作者:熊炜 |
| 试论《楚辞》视知觉色彩文化认知 | 作者:赵曦 |
| 世界美术史 | |
| 不可忽视的观众和影响制造者——对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的深思 | 作者:张子康 |
| 弗朗西斯·培根绘画中图像生成方法研究 | 作者:刘海飒;徐宝中 |
| 公共艺术 | |
| 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艺术文化政策刍议 | 作者:武定宇 |
| 书评 | |
| 谈美论艺弘大道——读《中华美育精神访谈录》 | 作者:胡一峰 |
| 创作与评论 | |
| 材料选择与美感呈现——浅析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材料的选择 | 作者:张亚彬;殷小烽 |
| 当下中国画创作中的“用光”问题探讨 | 作者:王海滨 |
| 农民题材油画创作的时代性分析 | 作者:陈敏思 |
《美术研究》(双月刊)2019年第五期目录 | |
| • 美育研究 | |
| 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 作者:高洪 |
| 深刻理解中华美育精神,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高端论坛综述 | 作者:何梁 |
|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 | |
| 与时代同行,向未来前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 作者:宋协伟 |
| 与时代同行——新中国70年主题性美术创作历程与现状概述 | 作者:马刚 |
| • 艺术教育 | |
| 百年荏苒:实验艺术在中国 | 作者:邱志杰 |
| • 古代美术史 | |
| 明代书法与边防 | 作者:陈传席 |
| 乾隆与《婕妤挡熊图》:汉宫故事的清宫图解 | 作者:刘晨 |
| 董邦达与《石渠宝笈》 | 作者:朱万章 |
| 西藏札达县芒囊寺强巴拉康木雕初探 | 作者:李俊 |
| • 近现代美术史 | |
| 滕固的“艺术学”构想与其“文化”之思——以其留日求学经历为中心 | 作者:吴键 |
| 重返历史现场——《血衣》系列作品与王式廓的双重焦虑 | 作者:丁澜翔 |
| 清末民初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 | 作者:张珏;李瑞君 |
| • 设计艺术 | |
| 卡通品牌形象代言人的设计与故事性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应用研究 | 作者:赵之昱 |
| • 美术评论与理论 | |
| 笔墨:德里斯珂与黄宾虹——20世纪初美国大学对中国书画理论的接纳 | 作者:张坚 |
| 再现与“视觉的双重性”——贡布里希的错误与沃尔海姆的建树 | 作者:刘悦笛 |
| 从透视正法到透视网格——论阿尔贝蒂绘画理论中的空间转化 | 作者:王小柠;祝遵凌 |
| 列利赫创作中的东方主题 | 作者:王舒静 |
| • 创作与评论 | |
| 大象由心生:时间有图景 | 作者:施元欣 |
| 色彩的韵与境——风景油画写生创作随感 | 作者:张大林 |
| 绘画的力量:段正渠“纸本”创作与教学探析 | 作者:王卉 |
| 幽邃与虚幻之境——园林山水画创作浅析 | 作者:毕可燕 |
《美术研究》(双月刊)2019年第四期目录 | |
| 不负时代,守正创新——在纪念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作者:范迪安 |
| • 美育研究 | |
| 从蔡元培的美育理论到中华美育精神 | 作者:刘纲纪 |
| 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 作者:高洪 |
| 在美术教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 作者:范迪安 |
| 中国美育传统论纲——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三 | 作者:杜卫 |
|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中华传统美育的会通 | 作者:宋修见 |
| 在中西比较中重新发现中国美育传统 | 作者:刘成纪 |
| 中华美育话语的现代建构与当代发展 | 作者:冯学勤 |
| 美育立人与美术革新——从美育看现代中国“美术革命”的发生 | 作者:李雷 |
| • 探索与建树 | |
| 郑锦展览前言 | 作者:范迪安 |
| 华锦与褧裳——郑锦艺术风格及画学思想探析 | 作者:于洋 |
| 探索建立中国抽象视觉艺术的教育体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的教学与发展 | 作者:刘刚 |
| •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 |
| 为什么故事总是可以有两种讲法 | 作者:李军 |
| “化画人石”:新见唐人墓志上的线刻画 | 作者:葛承雍 |
| • 古代美术史 | |
| 重访《无马图》 | 作者:黄小峰 |
| • 近现代美术史 | |
| 装饰画:张仃与中国1960年代的“现代主义” | 作者:吴雪杉 |
| 鲁迅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接受之考辩 | 作者:陈国辉 |
| “现代美术联合展览”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之研究 | 作者:赵帅 岳阳 |
| • 美术评论与理论 | |
| 艺术批评走向何处 | 作者:邵亦杨 |
| 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初探 | 作者:张杰 |
| 知觉与物性:梅洛▪庞蒂与极简主义艺术 | 作者:舒志锋 |
| • 创作与评论 | |
| 重塑空间其同体:当代漆艺展陈的新议题 | 作者:高宇辉 |
| 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中设计师对手稿认知的研究 | 作者:万勇 |
《美术研究》(双月刊)2019年第三期目录 | |
| •探索与建树 | |
| “林岗:写·生”展前言 | 作者:范迪安 |
| 辛勤、智慧的艺术探索者——林岗 | 作者:邵大箴 |
| “天人之际”展前言 | 作者:范迪安 |
| 天人之际 | 作者:刘礼宾 |
| “止痛帖”:章燕紫的纸上心经 | 作者:徐累 |
| •校史研究 | |
| 林岗:画历史画,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人 | 作者:赵晶;吴琼 |
| •古代美术史 | |
| 宋骏业《康熙南巡图》初探 | 作者:吕晓 |
|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插图流变考论——以高石山房本、富春堂本及种福堂本为主线的探讨 | 作者:陈元贵 |
| 字学义理与书艺旨趣:北宋篆书发展刍议 | 作者:王佑贵 |
| •近现代美术史 | |
| 知识传播与再造:新兴版画运动早期(1931-1937)的技法文献写作 | 作者:艾姝 |
| 寻找失落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 | 作者:董松 |
| •公共艺术 | |
| 图像数据、公共记忆与城乡变迁——“通州视觉记忆—大型影像采集及数据管理应用平台”的课题思考 | 作者:王川 |
| 于瞬间洞见永恒 | 作者:周岚 |
| 当代公共艺术——消费时代的审美景观 | 作者:孙妍 |
| •美术评论与理论 | |
| 高原上的高峰——“神圣山水”理念解读 | 作者:丁方;史蕊 |
| 第一眼:中国前卫艺术的美国形象建构 | 作者:盛葳 |
| “西学东渐”与中国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 | 作者:赵丹 |
| •现当代美术史 | |
| 吴大羽抽象绘画的诗意性研究 | 作者:胡晓瑞 |
| 景德镇瓷雕滞后的现代进程:标志与缘由 | 作者:韩添任 |
|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 |
| 丝绸之路尖帽胡俑族属考 | 作者:程玉萍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易变于界:门俗的三种基本行为方式 | 作者:缑梦媛 |
| 吉人天相——浅析承载吉祥寓意文创产品的社会接纳性 | 作者:类维顺;徐硕 |
| 古代玉器实践与教学体悟 | 作者:章藻藻 |
| •美术教育 | |
| 沈从文先生美术教育思想对当下美术专业学科建设的启示 | 作者:李洁 |
| 融于生活的英国社会美术教育 | 作者:杨华 |
| •创作与评论 | |
| 蔓延与生长——我的创作与思考 | 作者:蔡锦 |
| 从创造到意义——基于观念更新的文化创意产品研究 | 作者:高丽娜 |
| 当代主题性绘画创作之思 | 作者:张振江 |
| 合度以水——关于中国画创作的“水法”研究 | 作者:许洪林 |
| 艺术创作中的主观意识——浅谈付满乐的绘画 | 作者:张子康 |
| 绘画是小心翼翼的自由——关于表现性绘画山东八人展 | 作者:周伟华 |
| 当代水墨画的印记——以皖南艺术写生与创作为例 | 作者:张炼 |
《美术研究》(双月刊)2019年第二期目录 | |
| • 探索与建树 | |
|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前言 | 作者:范迪安 |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现代性的两种叙事——以“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为例 | 作者:红梅 |
| • 美术评论与理论 | |
| 全球视野中的美术史研究:变动的格局与未来的展望 | 作者:巫鸿 |
| 事件、话语及微观史——谈《艺术&语言国际:艺术世界中的观念艺术》的几点启发 | 作者:王志亮 |
| “拯救表象”: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 作者:常培杰 |
| • 古代美术史 | |
| “再造商礼”——战国楚地商代礼俗的复兴 | 作者:张闻捷 |
| 《向氏评论图画记》与“画目二大籍”关系辨正——《清明上河图》研究 | 作者:章宏伟 |
| 明清的摩登——世界艺术史中的阊门版画 | 作者:张晴 |
| 18世纪朝鲜文献中的《清明上河图》 | 作者:陈婧莎 |
| • 近现代美术史 | |
| 徐悲鸿的素描观及其再理解 | 作者:王文娟 |
| 抗战时期“中国美术学院”的若干史实考证 | 作者:左小康 |
| 书法题跋、款文与钤印在绘画鉴赏中的导读要义——以吴昌硕绘画为例 | 作者:王中焰 |
| • 现当代艺术 | |
| 1960年代的文化大争论、趣味的转向与波普艺术的兴起 | 作者:柳淳风 |
| • 设计艺术 | |
| 天安门建筑彩画艺术价值初探 | 作者:李沙 张璐 |
| “虚体”的策略——关于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规划和附中设计的文本叙事 | 作者:王铁华 |
| 恭王府门窗装饰纹样的艺术内涵研究 | 作者:滕学荣 高娣 杨琳 |
| • 世界美术史 | |
| 论视觉文化与社会治理间的互动关系——以希腊一巴克特里亚时期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城的视觉世界为例 | 作者:李京泽 |
| 视觉之外:从希尼斯特别墅壁画中的帘幕说起 | 作者:胡桥 |
| • 创作与评论 | |
| 创作是动与静的博弈——关于时代和传统对于艺术创作之影响的一点思考 | 作者:刘瑁 |
|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图像构成与语义表达 | 作者:杨雨佳 |
《美术研究》(双月刊)2019年第一期目录 | |
| 专题 | |
|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致辞 | 作者:范迪安 |
| 探索与建树 | |
| “至诚无息——李瑞年与美术教育”展览前言 | 作者:范迪安 |
| 单纯素净至诚无息——近现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李瑞年的艺术品格 | 作者:于洋 |
| 纪念古元先生百年诞辰 | 作者:杨先让 |
| 把毕生向往献给雪域高原——写给李焕民先生 | 作者:凌承纬 |
| 陈琦格致——一个展示和理解的实验 | 作者:邱志杰 |
| 现当代艺术 | |
| 一张中国人的脸——读张晓刚的画 | 作者:冀少峰 |
| 流逝的心灵史 | 作者:水天中 |
| 古代美术史 | |
| 清初贰臣刊刻王铎法帖的意图探究——以新见王铎《日涉园帖》《论诗文帖》为中心 | 作者:薛龙春 |
| 尽技之制:吴门书家的杂书卷册 | 作者:蔡春旭 |
| 论汉墓内棺盖上所置玉璧的礼仪功能 | 作者:练春海 |
| 总觉风尘侠骨多——明末清初名妓肖像的艺术表达与自我认同 | 作者:赵琰哲 |
|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 |
| “于襄阳致之”:中古陵墓石刻传播路线之一瞥 | 作者:耿朔 |
| 西魏长安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上的石窟遗迹 | 作者:常青 |
| 近现代美术史 | |
| 看不见的“江南”——关于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资源问题思考 | 作者:李超 |
| 孙中山铜像委员会与民国雕塑教学的探索之路 | 作者:尚莲霞 |
| 民国时期留欧女性西画创作群体考略 | 作者:陈明园 |
| 广东近现代美术百年钩沉 | 作者:杨先艺 刘震 彭宝玉 |
| 教学研究 | |
| 远观与近做——“钢铁之夏”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记 | 作者:孙璐 |
| 创作与评论 | |
| 漆艺“识文”和“隐起”工艺探究 | 作者:江崖 |
| 器物作为雕塑——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 | 作者:钱亮 |
| 善缘——一件生态雕塑作品的延伸 | 作者:史钟颖 |
| 创意设计定制中知识传译组织模式的构建——基于唯理论与经验论范畴 | 作者:王志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