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双月刊)2019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5-19 16:42:3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大学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六期目录 | |
| 大钊先生130年祭 | 作者:杨河 |
|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作者:张亚光;沈博 |
| 关于道德共识的几个问题 | 作者:王泽应 |
| 朱子思想转折的内容、意义与问题——文化政治视角的考察 | 作者:陈明 |
| 政治学研究中的科学与人文 | 作者:唐士其 |
| 朝鲜半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作者:金雄 |
| 全球产业结构变迁与政治裂隙 | 作者:雷少华 |
| 人工智能与公共管理者角色的重新定位 | 作者:颜佳华;王张华 |
| 以文化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意蕴 | 作者:冯刚;王振 |
| 宦途八俊:中晚唐精英的仕宦认同及其制度路径 | 作者:刘后滨 |
| 孤独的白居易:九世纪政治与文化转型中的诗人 | 作者:陆扬 |
| 宋代科举社会的乡村形态——吉水亿田刘氏家族举业的个案研究 | 作者:马利清 |
| 由《三礼图》中的雀杯爵推论“爵名三迁,爵有四形” | 作者:阎步克 |
| 内文化、跨文化和超文化语境中的诗学研究方法 | 作者:蔡宗齐 |
《北京大学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五期目录 | |
|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与展望 | |
| 面向新时代的发展哲学 | 作者:丰子义 |
| 中国生育政策传播模式演变考察 | 作者:刘小燕 李泓江 |
| • 哲学研究 | |
| 再论康德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区分及其意义 | 作者:邓安庆 |
| 斯宾诺莎对阿尔都塞理论探索的影响及其当代效应 | 作者:王雨辰 张星萍 |
|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资本逻辑与自然力——基于马克思《1861一1863年经济学手稿》 | 作者:孙要良 |
| • 人口问题前瞻研究 | |
| 中国的两孩政策与生育率 | 作者:陈 卫 |
| 中国的人口危机与应对 | 作者:穆光宗 |
| 失独家庭社会救助现状与对策研究 | 作者:王景迁 方 卫 |
| • 经济学研究 | |
| 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中老年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基于CHARLS的面板数据 | 作者:刘 蓉 汤云鹏 赵岭晓 |
| 专利质押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 作者:刘 冲 耿伟栋 洪欣欣 |
| • 徐梵澄学术思想研究 | |
| 室利·阿罗频多精神哲学菁华引得 | 作者:孙波 |
| 徐梵澄辞章观念里的智性与诗性 | 作者:孙郁 |
| “善生”视域中的“黄金原则”——对徐梵澄《孔学古微》的一种理解 | 作者:王健 |
| • 社会学研究 | |
| 村庄特质与乡村振兴道路的多样性 | 作者:陆益龙 |
| • 法学研究 | |
| 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法治经验与启示 | 作者:曹明德 |
《北京大学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四期目录 | |
|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与展望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70年 | 作者:顾明远 |
|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早期探索 | 作者:张晓芳 |
| • 哲学研究 | |
| 宋儒《中庸》学的学术渊源与思想发展 | 作者:朱汉民 |
| 资本逻辑与主体生成:《资本论》哲学主题再研究 | 作者:郗 戈 |
| 对假装理论情绪谜题的消解——从《量理宝藏论》的观点看 | 作者:彭杉杉 |
| • 文学研究 | |
| 经学文献与经学文献学刍议 | 作者:顾永新 |
| 在文化领域为南人争一席之地——谈沈约的名山事业 | 作者:汪春泓 |
| 论民国女性词的发展流变——以民国女性词集为中心 | 作者:徐燕婷 |
| • 史学研究 | |
| “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 作者:鲁西奇 |
| 拓展历史学的新领域:情感史的兴盛及其三大特点 | 作者:王晴佳 |
| 大数据视阈中的明清进士家族研究——以CBDB、中华寻根网为例 | 作者:刘京臣 |
| • 教育学研究 | |
| 教育之思的基本范畴及其理解维度 | 作者:刘庆昌 |
|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背景、意义和挑战 | 作者:谢 宇 李汪洋 靳永爱 |
| • 经济学研究 | |
| 增值税省际转移与政府间横向财政平衡——基于我国42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 作者:杜 莉 郑毓文 |
| 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解析、经验借鉴与制度体系构建 | 作者:史本叶 王晓娟 |
《北京大学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三期目录 | |
| •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
| 百年回首话五四 | 作者:赵敦华 |
| 新文化运动中“偏师”的作用及价值——以林琴南、刘师培、张竞生为例 | 作者:陈平原 |
| 新知识群体与五四运动 | 作者:程美东 |
| • 经济学研究 | |
|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 作者:刘伟;范欣 |
| 分权、分税与市场分割 | 作者:吕冰洋;贺颖 |
| • 哲学研究 | |
| 简论郭象之历史循环论 | 作者:韩林合 |
| 《彖传》天人观视域下的“圣人”形象 | 作者:韩慧英 |
| • 文学研究 | |
| “诗囚”的视野变异及其艺术渊源 | 作者:葛晓音 |
| 义理与词章之间:朱子的文章论 | 作者:张健 |
| • 法学研究 | |
| 法律体系的“恒常”与“变迁”——制度分析理论与哈特的法实证主义 | 作者:丁利;朱宇昕 |
| 博弈论视角下的过程偏好与程序正义——一个整合性的解释框架 | 作者:丁建峰 |
| 社会基准法的本质、特征及其实施机制 | 作者:余少祥 |
| • 文研讲坛(之五)——历史和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 |
| 中国与西方长期发展中的趋同与趋异 | 作者:彼得·诺兰 |
| 社会转型研究的分析框架问题 | 作者:张静 |
| 重析“法制”与“法治” 构建中国的“制度法学” | 作者:邱水平 |
| 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 作者:王周谊 |
《北京大学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二期目录 | |
|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
| 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 作者:杨 河 |
| 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 作者:陈曙光 |
| • 政治学研究 | |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伦理和国际法治 | 作者:曹刚 |
| “应得原则”与社会公正 | 作者:李石 |
| • 哲学研究 | |
| 为道屡迁,唯变所适——百年中国哲学的回顾 | 作者:张立文 |
| 天台智者疾病观与佛道交融 | 作者:李四龙 |
| • 文学研究 | |
| 苏轼与士大夫化的庄子 | 作者:孙明君 |
| 前后《赤壁赋》优劣之争与苏轼思想的再认识 | 作者:徐晓峰 |
| 六朝杂史、杂传与咏史诗学的发展——从阳休之《陶渊明集》所收《集圣贤群辅录》说起 | 作者:蔡丹君 |
| “翻身”与“生产”——细读1943年前后边区的妇女“翻身书” | 作者:黄锐杰 |
| • 史学研究 | |
| 古代帝国中枢与地方政治之互动——公元前44年至前40年的犹太与罗马帝国 | 作者:亨德里库斯·A·M·范·韦里克 |
| 《佩韦室日记》中的肃顺及晚清社会 | 作者:张剑 |
| • 法学研究 | |
| 双层股权结构国际监管经验的反思与借鉴 | 作者:郭 雳 彭雨晨 |
| • 社会学研究 | |
| 布迪厄实践理论再审视 | 作者:谢立中 |
《北京大学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一期目录 | |
| 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 |
| 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作者:闫志民 |
| 哲学研究 | |
| 经典解释与宗教中国化——道安的佛经翻译与解释理论的学术启迪 | 作者:张志刚 |
| 美好生活的哲学审视 | 作者:邱耕田 王 丹 |
| 置于阅读总问题中的马克思哲学 | 作者:张文喜 |
| 改革开放根本经验的哲学梳理 | 作者:韩庆祥 |
| 《判断力批判》中的隐喻问题 | 作者:牛宏宝 |
| 文学研究 | |
| 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厚” | 作者:蒋 寅 |
| 重读吕本中:政治倾向与史诗情怀 | 作者:祝尚书 |
| 1940年代的中国诗论图景 | 作者:吴晓东 |
| “新写作作风”:报告文学的再生产机制——以丁玲《田保霖》为中心 | 作者:路杨 |
| “诗学与诗歌史研究”(之五) | |
| 诗歌史的早期建构及其学术史价值 | 作者:钱志熙 |
| 新出土《诗论》以及中国早期诗学的体系化根源 | 作者:常 森 |
| 法学研究 | |
| 经济转型视角下我国收入差距动态变化研究 | 作者:叶静怡 程 强 |
| 金融业资本监管制度的评估框架 | 作者:刘淑彦 贾 若 孙祁祥 |
| 法学研究 | |
| 破产法的宪法性及市场经济价值 | 作者:李曙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