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双月刊)2019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5-19 16:08:1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9年第六期目录 | |
| 新时代中国文论建构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 | 作者:张福贵 |
| 中国古代艺术时空观及其结构创造 | 作者:黄念然 |
| 剧场场景反媒介景观——以南希和朗西埃的剧场理论为核心的考察 | 作者:王曦 |
| 朝向他者的哀悼与摄影——解读德里达的《罗兰·巴特之死》 | 作者:苏林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重建——本雅明、伊格尔顿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转换 | 作者:李永新 |
| 通义:汉语阐释学的思想与方法 | 作者:李建中 |
| 别开生面的诗学探寻——朱自清《赋比兴说》略论 | 作者:刘佳慧 |
| 新大陆的旧文苑——重构文学革命的前史 | 作者:袁一丹 |
| 《弟兄》二重暗讽结构——兼论读懂小说之条件 | 作者:郜元宝 |
| 作为革命债务的遗产——“第三种人”论争中的“文学遗产”问题 | 作者:付丹宁 |
| “在金融的上海呻吟”——论《子夜》中的金融与现代性 | 作者:蒋晓璐 |
| 江户-明治文学家对“郑成功形象”的日本化建构——兼论中日视野下“郑成功形象”的变迁 | 作者:董灏智 |
| “台阁”与“山林”文坛地位的升降浮沉——元明之际文学思潮的流变 | 作者:左东岭 |
| 论中国古代作为文类概念之“寓言” | 作者:王庆华 |
| “苏李诗”的用韵特征及《李陵集》成书考论 | 作者:马燕鑫 |
| “浮华”观念的意义转移与汉魏思想的进路——兼论“浮华”与汉魏文学 | 作者:王勇 |
| 离散、记忆与家国——论民国初年的香港词坛 | 作者:张宏生 |
| 论“后朦胧诗” | 作者:张枣;亚思明 |
| 论钟惦棐电影美学的实践性和原创性 | 作者:祝晓风 |
| 新世纪中国小说的“山海风”——《山海经》与新世纪中国小说的文学想象 | 作者:曾利君 |
| 行走大地,歌哭人生——论雷平阳 | 作者:王士强 |
| 现代化工程的“民歌”——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劳动、诗歌和工地文化 | 作者:范雪 |
| 以疼痛的方式揭开人性的面纱——谈张翎的“生命力”三部曲 | 作者:徐榛 |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9年第五期目录 | |
|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专栏 | |
| 7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建构 | 作者:刘跃进 |
| 资源分层、内外循环、理论何为——中国文论70年三题 | 作者:高建平 |
| 艰难的历程,卓越的成就——新中国70年的古代文学研究 | 作者:张伯伟 |
| 与时代对话中的知识谱系建构——新中国70年现代文学研究成就概述 | 作者:谭桂林 |
| 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70年 | 作者:孟繁华 |
| 形态变迁与视角转换——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心理学学科建设 | 作者:赵言领 |
| “文学”概念的古今榫合 | 作者:周兴陆 |
| 审美能力的构成 | 作者:刘旭光 |
| 理论会终结吗?——近30年来理论危机话语回顾与展望 | 作者:陈后亮 |
| 论文人的“相轻”与“自轻” | 作者:李春青 |
| 危机时刻的美学与政治——以郭沫若历史剧《棠棣之花》为中心 | 作者:罗雅琳 |
| 乱世中的治世想象——抗战前步济南书词的勃兴及其文化政治 | 作者:国家玮 |
| “典型论”与现代文论的建构 | 作者:王植 |
| 《子夜》对国民革命的“留别” | 作者:妥佳宁 |
| 重读穆旦《诗八首》:原诗、自译和安德鲁·马维尔 | 作者:王毅 |
| 论谢灵运《山居赋》的审美转型——关于六朝文学新变的一个样本考察 | 作者:赵树功 |
| 宋人“稗说观”的演进趋向与小说学史价值 | 作者:李建军 |
| 《四库全书总目》的小品批评——以明代子部提要为中心 | 作者:何宗美 |
| “韵”字重释与文学观念的流转——六朝文笔之辨在晚清民国 | 作者:成玮 |
| 《“锻炼锻炼”》与赵树理的小说文类学 | 作者:朱康 |
| 痖弦与现代诗歌的“音乐性”问题 | 作者:李章斌 |
| 作为“诗教”的战争书写——论宗璞《西征记》中的诗与史 | 作者:康宇辰 |
| 论穆旦的“身体信仰” | 作者:李蓉 |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9年第四期目录 | |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知识体系”专栏 | |
| 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新路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启示 | 作者:郝二涛 |
| “偏至”、“复古”与文明再造——早期鲁迅对历史进步论的接受与抵抗 | 作者:孙尧天 |
| “中西诗艺的融合”:一种新诗史叙述的生成与嬗变 | 作者:冷霜 |
| 《赤壁赋》思想考辨新得——兼论中国古代文学文本解读的科学方法 | 作者:刘驰 |
| 艺术作品之为有机体:一个德国思想史视角 | 作者:黄金城 |
| 从“中西对照”到“化异归同”——宗白华形上学美学的跨文化阐释 | 作者:李勇 |
|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作者:卢文超 |
| 中日哀感美学的时空结构与伦理向度 | 作者:何光顺 |
| 陈独秀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 | 作者:许徐 |
| 作家南下与国家革命 | 作者:张武军 |
| 《阿金》与鲁迅晚期思想的限度 | 作者:孟庆澍 |
| 《读书生活》与三十年代上海城市革命文化的发展 | 作者:冯淼 |
| 重审“静穆”说——从鲁迅与朱光潜的“希腊”论争说起 | 作者:李雪莲 |
| 日据前期的祖国意识与台湾意识 | 作者:李竹筠 |
| 早期中国诗歌与文本研究诸问题——从《蟋蟀》谈起 | 作者:柯马丁 |
| 汉代楚辞诵读考论 | 作者:汤洪 |
| 严羽的诗歌哲学及其美学史意义 | 作者:郑伟 |
| “社会学转向”与章太炎的“文学”界定 | 作者:史伟 |
| 《牡丹亭》集句与汤显祖的唐诗阅读——基于文本文献的阅读史研究 | 作者:叶晔 |
| “改革文学”的个人权利书写与文学转型 | 作者:尹林 |
| 从涪陵到梁庄:比较视野下的“非虚构”中国叙事 | 作者:沈闪 |
| 世界经典化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反思 | 作者:刘江凯 |
| “解密”作为方法:麦家的小说策略 | 作者:徐刚 |
| “金杯藤”与“逃命的红蚂蚁”——论黄锦树小说集《雨》的叙事美学 | 作者:温明明 |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9年第三期目录 | |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 |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文学与政治新探 | 作者:胡亚敏 |
| 审美文化的治理性与当代美学话语的文化政治转向 | 作者:李艳丰 |
| 无意识的圈套与解套:齐泽克的幻象理论 | 作者:陈剑 |
| 表述的边界:以多民族文学评论价值迁移为中心 | 作者:李长中 |
| 言语与书写的战争——通往书写平等权利的三条道路 | 作者:李三达 |
| 文化研究对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挑战与重构 | 作者:颜桂堤 |
| 现代性与“文学”的诞生——从朱自清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创建谈起 | 作者:于治中 |
| 从访碑到抄碑,从国魂到民魂——以金石传统三个脉络解读鲁迅的“钞古碑” | 作者:王芳 |
| “朝花”何以“夕拾”:恋爱契机与鲁迅的主体重构 | 作者:仲济强 |
| 视线之外的叶灵凤——叶灵凤“汉奸”问题辨疑 | 作者:赵稀方 |
| 作为“雄辩员”“总编辑”与“委员长”的胡风——以新见《东南大学附中周刊》为中心 | 作者:吴宝林 |
| 价值危机与主体重建:《终身大事》的拟男子模仿 | 作者:邹羽 |
| 唐前辞赋句式演变与诗歌韵律节奏 | 作者:王德华 |
| 元白新乐府的“题意距离” | 作者:马里扬 |
| 史学转向与唐代“文之将史”现象 | 作者:吴夏平 |
| 《集杜诗》:三重文本张力下的“诗史”建构 | 作者:侯体健 |
| “楝亭图咏”与清初江南诗风嬗变 | 作者:朱志远 |
| 诗稗互渗与《聊斋志异》意趣创造 | 作者:李桂奎 |
| 杨绛与诗的交集、纠结及态度 | 作者:于慈江 |
| 诗人的“手艺”——一个当代诗学观念的谱系 | 作者:张桃洲 |
| 字的魔方:论张枣诗歌的韵律节奏与智性抒情——以结构助词“之”为中心 | 作者:周俊锋 |
| 选本批评与“先锋派”的接受及其衍变 | 作者:徐勇 |
| 网络文学的“界碑”与“症候” | 作者:卢 冶 |
| 当代中国科幻中的科技、性别和“赛博格”——以《荒潮》为例 | 作者:刘 希 |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9年第二期目录 | |
| 从比较的角度说镜与鉴 | 作者:张隆溪 |
| 回到语言艺术原点——文艺美学的三次转向与当前文学的间性特征 | 作者:王一川 |
| 中国美学当代重构的跨文化路径 | 作者:刘毅青 |
| 现代“意境”说的形成:从格义到会通 | 作者:姜荣刚 |
| 从文本语义学到文本媒介学——论艾斯本·亚瑟斯的遍历文学理论 | 作者:聂春华 |
| 地图术:从幻想文学到故事世界 | 作者:施 畅 |
| 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运动的关系研究(之一)专栏 | |
| 中日历史中的共通主体:中野重治“非他者”的鲁迅论 | 作者:熊 鹰 |
| 试论鲁迅对“转向”的看法——以日本友人访谈录中的相关记载为主 | 作者:[日]仓重拓 |
| 民族主义与新感觉派的“转向” | 作者:吴述桥 |
| 广州鲁迅与“在朝革命” | 作者:邱焕星 |
| 文言翻译与“五四”新体白话的生成 | 作者:宋声泉 |
| 施约瑟官话译经实践的新文学意义 | 作者:凤 媛 |
| 谶纬思潮与两汉文学思想 | 作者:张峰屹 |
| “纪日用语”与西周早期叙事方式的萌芽 | 作者:林甸甸 |
| 《豳风.七月》岁时观念钩沉——兼论文学史上的“岁暮”为秋 | 作者:印志远 |
| “故地重来”和“沉思前事”——周邦彦词的重叠性结构 | 作者:李俊 |
| 论诗禁哑韵说之不成立——以陈三立的哑韵七律为例 | 作者:周 洋 |
| 重审公安派之思想与文学——“真”及其导向阐论 | 作者:都轶伦 |
| 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 | 作者:王家新 |
| “总体性”难题——以李敬泽《会饮记》为中心 | 作者:黄平 |
| 珀涅罗佩的技艺——杨绛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改造与文体重构 | 作者:张 治 |
| 论杨绛与英国文学的关系——以小说艺术的对话为中心 | 作者:龚 刚 |
| 孙犁与莫言:从认同走向疏离 | 作者:李宗刚 |
| 当代文学的“财富书写”与社会主义新伦理文化探索——论张炜《艾约堡秘吏》 | 作者:张丽军 |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9年第一期目录 | |
|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 |
| 马克思的“不平衡”理论要对艺术生产说什么 | 作者:高楠 |
| 布莱希特的“戏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学实践及其未竟使命 | 作者:包大为 |
| 马克思的戏仿论探蠡 | 作者:妥建清 |
| 再现危机与当代现实主义观念 | 作者:周宪 |
| 图像转向之后的视觉惶恐与批评愉悦——兼谈萨义德的艺术批评观 | 作者:凌晨光 |
| • “理论”之后的新型写作及其汉语因缘 | 作者:刘阳 |
| 高晓声研究专辑 | |
| 不一样的乡土情怀——兼论高晓声小说的“国民性”问题 | 作者:杨联芬 |
| 论高晓声散文创作的艺术性 | 作者:王彬彬 |
| 文学史幽暗处的高晓声——兼谈当代文学史叙述中的“代表作”问题 | 作者:方岩 |
| 海外华人如何书写“中国故事”——以陈河《甲骨时光》为例 | 作者:张娟 |
| 时代蜕变中的诗意瞩望——论王跃文的《漫水》 | 作者:龙永干 |
| 对影成三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互文写作——重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 作者:傅修海 |
| “大众化”的“节奏”: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的身体动员与感官政治 | 作者:康凌 |
| 论“化装讲演”及其“式微” | 作者:焦欣波 |
| 迈向一种非政治的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的一个向度——以《阿金》为中心 | 作者:王钦 |
| 《中美日报·集纳》与上海孤岛时期的文艺抗战 | 作者:郭刚 |
| “春”里的“杨柳风”——从朱自清宋诗散文化的论述谈起 | 作者:周景耀 |
| 夏丏尊的“会话”理论与夏目漱石《文学论》 | 作者:颜淑兰 |
| 论朝鲜半岛词文学的产生 | 作者:王小盾 |
| 论建安文学批评的发生 | 作者:傅刚 |
| 截句论 | 作者:李晓红 |
| “东坡范式”与晚清四大家词学门径的扩张 | 作者:傅宇斌 |
| 近代翻译文学中日本转译作品底本考论——以陈景韩的转译活动为例 | 作者:国蕊 |
| 论胡适晚清民初的语言实践 | 作者:文贵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