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百家》(双月刊)2020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6-29 09:45:5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 《艺术百家》(双月刊)2020年第一期目录 | |
| ·特稿 | |
| 中国特色当代艺术学话语体系的建构 | 作者:张玉能;张弓 |
| ·艺术学理论研究 | |
| 近代非西方政治文化演变及其艺术史后果——兼谈全球化和国际化所带来的艺术史新话题 | 作者:徐子方 |
| 阿多诺“艺术功能论”思想的时代意义 | 作者:马卫星;梁帅 |
| 艺术教育的本质及文化观念 | 作者:孙悦湄 |
| 长三角地区在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史上的作用 | 作者:陈星 |
| ·文艺评论 | |
| 从戏曲“看点”生成谈“该怎样编剧” | 作者:王宁 |
| 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如何能有新视角和感染力——兼评江苏梆子现代戏《母亲》 | 作者:孙红侠 |
| 从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到“陈奂生问题”——论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的现实主义品格 | 作者:胡一峰 |
| 场上之曲创作不应强“辞”而夺“理”——《牡丹亭》创作得失论析 | 作者:李明山 |
| ·文化研究 | |
| 视觉艺术传播时代的三重城市文化景观 | 作者:周星;张黎歆 |
| 数字文化产业中政府角色定位:欧美国家经验与中国对策 | 作者:王相华 |
| 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及其文化意蕴 | 作者:宋展云 |
| 生活、场景、内容:苏州地方戏曲、曲艺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 作者:周晓薇 |
| ·戏剧与戏曲 | |
| 从景龢堂到缀玉轩——梅兰芳藏珍稀戏曲钞本述论 | 作者:刘祯 |
| 魏良辅昆腔改革检讨录 | 作者:冯健民 |
| 近五年戏曲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以2015—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相关项目为观察中心 | 作者:王学锋 |
| 中国京剧创作精神研究——以20世纪上半叶京剧创作考察为中心 | 作者:戴谨忆 |
| ·影视艺术 | |
| 从科幻电影创意看视觉文化的演变及底线 | 作者:黄鸣奋 |
| 台湾伦理片创作与中华传统文化——以李行导演的影片为例 | 作者:周斌 |
| 当代灾难片的声音美学创作论析 | 作者:峻冰 |
| 域外之镜:新世纪以来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深度观察 | 作者:顾亚奇;张馨尹 |
| ·音乐与舞蹈 | |
| 陕南民歌音乐现状与语料库建设 | 作者:郭强 |
| 栉风沐雨七十载 砥砺前行谱华章——新中国文艺政策演变与中国交响乐发展关系研究 | 作者:邱月 |
| 清代至民国时期民间巫舞初探——以方志记载为中心 | 作者:黄华;车文明 |
| ·美术研究 | |
| 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对草书形式美和表现功能的考察 | 作者:樊波 |
| 思潮·流派·风格——论中国书法的三个维度 | 作者:孟云飞 |
| 论出土古书迹对近现代章草创作表现手法的影响 | 作者:贾明哲 |
| ·设计研究 | |
| 宋代玻璃工艺发展及其与西方艺术的交流 | 作者:冯青;李由 |
|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莫高窟三兔共耳纹来源再议 | 作者:陈振旺;彭艳萍 |
| 关于设计教育游离于艺术的反思 | 作者:曹海生 |
|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近代本土建筑学者对包豪斯的主动译介与认知 | 作者:周予希;哥特·格鲁宁 |
| ·学术活动与成果评价 | |
| 视觉考古与中国绘画史的重写——评柯律格《中国绘画及其观众》 | 作者:陈云海;黄厚明 |
| 在绘画思想史书写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评许祖良新著《中国绘画思想史》 | 作者:徐放鸣 |
| 激发艺术创造活力 构筑中国艺术精神——全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王红;王微曦 |
| “无界·共生”:全球化新语境下东西方艺术的融合与发展——东西方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蔡瑀;陈建新 |
| 明道·正则·写心——论书法创作的精神哲学意蕴 | 作者:李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