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季刊)2020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6-29 09:26:5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 《中国音乐学》(季刊)2020年第二期目录 | |
|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创作理论)建设 | |
| 汉藏语及其音乐 | 作者:杜亚雄 |
| 《道藏》中的音乐表演术语考释 | 作者:甘绍成 |
|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理论刍议 | 作者:徐志博 |
| 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在音响上的新探索 | 作者:麻峰 |
|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 作者:冯长春 |
| 冯志谦《恢复志》研究 | 作者:陈林;王廷信 |
| 论“腔儿”——兼为“务头”考续 | 作者:陈文革 |
| 儒化、俗化——清代庙学释奠礼乐与洞经音乐的相互影响 | 作者:洪江 |
| 古琴“均调说”理论及其音乐实践 | 作者:桑坤 |
|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 作者:萧梅 |
| 中国传统乐器音响数据库构建研究 | 作者:李子晋;韩宝强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音乐的多样性与永续性 | 作者:蔡宗德 |
|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 作者:张潇潇 |
| 口传·表述·认知·场景——黔东南雷山苗族芦笙音乐的习得过程研究 | 作者:欧阳平方 |
| 追根溯源 上下求索——董维松先生访谈录 | 作者:石莹 |
| 《中国音乐学》(季刊)2020年第一期目录 | |
| ·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 | |
| “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序 | 作者:田青 |
| 杨荫浏先生的中印音乐比较研究对我的启示 | 作者:陈自明 |
| 重读《十番锣鼓》有感——为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 | 作者:樊祖荫 |
| 从“口述史”视角看杨荫浏先生的学术生涯——为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而写 | 作者:梁茂春;蔡良玉 |
| 理论联系实践 学问贯通中西——从杨荫浏先生对我的教诲谈起 | 作者:杜亚雄 |
|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创作理论)建设 | |
| 彰显个性,才能造就出类拔萃的经典——在第三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创作理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 作者:高为杰 |
| 音乐创作门外谈:试从“大创作”角度看中西音乐创作的若干异同 | 作者:秦序 |
| 渐变式速度布局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以曹光平《第九交响曲》和朱践耳《玉》为例 | 作者:吴春福 |
|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 | |
| 浙江民间乐社研究 | 作者:杨和平 |
| 跨过起跑线——曾志忞创作的乐歌 | 作者:李岩 |
| 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对唱创作研究 | 作者:徐文正 |
|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儒的音乐话语体系 | 作者:金溪;王小盾 |
| 周代房中乐考辨 | 作者:吴从祥 |
| 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理路与趋势 | 作者:张应华 |
| 老挝优勉瑶婚俗音乐田野考察与初步研究 | 作者:赵书峰 |
| “歌舞”表演中的维吾尔族木卡姆节奏模式研究 | 作者:王慧 |
| 论泉州南音圈撩谱 | 作者:张兆颖 |
| 广东音乐在津早期传播史料辑考 | 作者:刘瑾 |
| 礼俗视角:开启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新阶段——从“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说开去 | 作者:逯凤华;王丹丹 |
| 寻本溯理向未来——第三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创作理论)学术研讨会述评 | 作者:纪德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