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5-20 16:36:4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十二期目录 | |
| 当代音乐家 | |
| 弘毅为公——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开拓者伍国栋 | 作者:张燚 |
| 相知胜似亲兄弟 一路帮扶到古稀——伍国栋教授“南艺”十年教研生涯散忆 | 作者:居其宏 |
| 创作研究·乐海撷英 | |
| 中国远古神话的当代解读——评歌剧《天地神农》首演 | 作者:谌蕾 |
| “无我”的人生追寻——评郭祖荣《第二十七交响曲》 | 作者:黄青 |
| 在跨文化间探索民乐创作的可能性——“向远方:秦文琛民乐作品音乐会”评析 | 作者:徐言亭 |
| 表演艺术 | |
| 从历史的黄昏走向黎明——记“天籁美声”高男高音刘独唱音乐会之所感 | 作者:吴姗 |
| 时代追求 民族融入——从“第三届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开幕式看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 | 作者:徐国奇;孙方旭 |
| 民族音乐 | |
| 民俗学视域下“平派”唢呐的考察与研究 | 作者:张敏 |
| 传统音乐元素在现代作品中的运用创新——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民歌为例 | 作者:武斌 |
| 乐海钩沉 | |
| 从乐籍体系看“南北曲”与“南北调合腔” | 作者:郭威 |
| 他的歌仍回荡在“我们的田野”上——纪念作曲家张文纲诞辰一百周年 | 作者:陶冰然;蒲方 |
| 社会音乐生活 | |
| 活下来就是最好的守望和传承——一带一路·文旅融合语境下的民间歌谣守望人 | 作者:朱智忠 |
| 全球数字化语境下的歌剧直播运营路径探索 | 作者:侍莹莹 |
| 音乐学探索 | |
| 对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思想中“概念”与“情感”的再认识 | 作者:薛楷莨 |
| 气盛而化神——“气”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理论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 作者:杨石磊;宋钰琦 |
| 环球采风 | |
| 被遗忘的作曲家——“纪念泰奥多尔·古维诞辰200周年作品音乐会”及其他 | 作者:安宁 |
| 越南语在越南传统音乐中的引导作用——以独弦琴演奏为例 | 作者:孙进 |
| 书林漫步 | |
| 典辑之名 名不虚矣——评岳峰新编《中国二胡名曲典辑》 | 作者:刘再生 |
| “限制即自由”——安德鲁·米德《米尔顿·巴比特音乐导论》述评 | 作者:魏雨薇 |
| 起于音乐 关注认同 辨析族性——评《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兼谈人类学理论与民族音乐学问题 | 作者:丁博 |
| 探本溯源 钩深致远——王旭青著《西方音乐修辞史稿》评述 | 作者:邓连平 |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十一期目录 | |
| 专稿 | |
| “金钟奖”的影响力超越音乐本身——记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民族)、小提琴、二胡比赛 | 作者:张悦 |
| 当代音乐家 | |
| 以赤诚之心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音乐专业人才——田联韬教授学术访谈 | 作者:于晓菲 |
| 田联韬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 作者:杨民康 |
| 创作研究·乐海撷英 | |
| 汲养传统 对话世界——赵季平《风雅颂之交响》的艺术精神 | 作者:程炳杰 |
| 两文三语 诗词传韵——记香港作曲家联会“诗词传颂”合唱作品音乐会 | 作者:朱依依 |
| 春风摇杂树 葳蕤绿且丹——评赵曦《葳蕤》(为双筝、串铃与七片铜磬而作) | 作者:解宇萌 |
| 又见维良——张维良与中国竹笛乐团音乐会《大地的呼唤》印象 | 作者:赵仲明 |
| 新时代音响探索的殊途同归——记2019年第八届“百川奖”作曲比赛决赛暨获奖作品高峰论坛 | 作者:许首秋 |
| 书林漫步 | |
| 民间说唱叙事模式的新探索——关意宁著《在表演中创造——陕北说书音乐构成模式研究》述评 | 作者:乔建中 |
| 智识、才情与浮士德情结——评李鹏程《两百年来的古典音乐》 | 作者:田彬华 |
| 从远古而来的傩魂神韵——评《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 | 作者:易音晓 |
| 表演艺术 | |
| “八秒”庆十载 歌声似天籁——记“八秒”合唱团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 | 作者:杜亚雄 |
| 超凡 雍容 灵动——评第三届中央音乐学院钢琴音乐节的三场音乐会 | 作者:柯扬 |
| 音教园地 | |
| 将阿卡贝拉训练渗入高师声乐多声部教学的可行性设想 | 作者:庞宇 |
| 乐海钩沉 | |
| 致敬苏石林——论歌唱家的歌唱艺术实践和执教能力 | 作者:孙兆润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乐器“系列化”改革下的《瑶族舞曲》诸版本比较研究 | 作者:所煜涵 |
| 民族音乐 | |
| 蒙古族马尾胡琴类乐器传统演奏法的当代保护与传承 | 作者:萨切荣贵 |
| 社会音乐生活 | |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对戏曲音乐的利用 | 作者:郭轶青 |
| 具身感知 零度叙述——20世纪90年代北京爵士音乐人的认识与实践 | 作者:郭鹏 |
| 音乐学探索 | |
| 面对音乐现象——音乐美学如何是? | 作者:范晓峰 |
| 音乐的群体认知功能:基于音乐偏好群体刻板印象的文献述评 | 作者:刘珂 |
| 环球采风 | |
| 在碰撞与交汇中探寻中国音乐的足迹——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当代研究暨第22届“磬”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白佳欢 |
| 互文视域下的并行考察——议劳伦斯·克拉默音乐诠释之语境与意义 | 作者:屠艳;王怡雯 |
| 比较研究视角下的德国音乐教育学科构建——德国科隆音乐与舞蹈学院访问回思 | 作者:张玎苑 |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十期目录 | |
| • 当代音乐家 | |
| 管乐交响乐交响舞台上的亮丽风景——北京管乐交响乐团李方方团长访谈录 | 作者:田婉婷 |
| 张小夫:一部中国电子音乐的微观史 | 作者:丁旭东 |
| • 创作研究·乐海撷英 | |
| 向中华五千年文明古迹之音乐朝圣——评大型多媒体交响乐《良渚》 | 作者:安鲁新 |
| AI技术在音乐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对于中国民族乐器种类以及乐器技法的识别 | 作者:刘灏 |
| 还是那首咸水歌——评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 | 作者:王珂琳 |
| 借古喻今 文化创新——以大型原创音乐剧《爱·文姬》创作为例 | 作者:李涛 |
| 年光散大海 乐声荡梦桥——聆听方岽清“梦桥——致敬港珠澳大桥交响音乐会” | 作者:张玉雯 |
| • 表演艺术 | |
| 名家汇聚星海 乐说钢琴中国——星海音乐学院“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述评 | 作者:蒲方;程兴旺 |
| 沉浸式多种媒体融合下的中国电子音乐视听艺术呈现 | 作者:王铉;戴姗珊 |
| • 音教园地 | |
| 对中国“民打”专业学科定位及发展现状之思考 | 作者:王以东 |
| • 音乐学探索 | |
| 策略 研究 实践:以学术视角为智库献策——“2019·哈尔滨·中俄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座谈会述评 | 作者:王宏宇;刘莹 |
| “让音乐继续下去”——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第二十届双年大会综述 | 作者:赵朴 |
| • 民族音乐 | |
| 世纪回眸 主体对话 ——2019第二届“上海二胡艺术周”评述 | 作者:李祖胜 |
| • 社会音乐生活 | |
|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音乐与革命历史歌曲——以“金韬红军三部曲”音乐创作为例 | 作者:潘祖君 |
| 外扬乐章 内塑品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音乐类项目成果特色分析 | 作者:刘立明 |
| “聚合效应”——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发展模式及其影响 | 作者:关鹏 |
| • 乐海钩沉 | |
| 汪立三晚年创作心路历程探究——从纪录片《空白祭——寻找汪立三》谈起 | 作者:张奕明 |
| 拉脱维亚音乐家夏里柯在中国——兼评“感恩·致敬音乐会” | 作者:梁茂春 |
| 向真相致意——写在曾侯乙编钟音乐学研究第一个40年之后 | 作者:孔义龙 |
| 与黄自清华学校时的老师史凤珠不期而遇 | 作者:宫宏宇 |
| • 环球采风 | |
| 美国K12音乐教育标准的内容、特征与经验——以华盛顿州为例 | 作者:王祈然;邓柯 |
| • 书林漫步 | |
| 应用民族音乐学:历史与当代路向——兼议“张伯瑜等编译《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影响 | 作者:欧阳绍清 |
| 晚清乐事 独具慧眼——论宫宏宇新著《海上乐事》之史学意义与价值 | 作者:刘再生 |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九期目录 | |
| • 专稿 | |
| 《奋进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在京举行 | 作者:张 悦 |
| • 当代音乐家 | |
| 西方现代音乐研究的开拓者——谈钟子林教授的西方音乐研究 | 作者:蔡良玉 |
| 光而不耀 静水流深——记吾师钟子林先生 | 作者:班丽霞 |
| 琴声悠扬学术长青——音乐学家罗小平 | 作者:冯长春 |
| • 创作研究·乐海撷英 | |
| 我们需要梁雷的音乐 | 作者:[美]詹姆斯·舒特 陈以轩译 |
| 非同寻常的力量——评粱雷歌剧《温彻斯特》 | 作者:[美]弥生▪宇野▪埃夫莱特 陈以轩译 |
| 勋伯格的握手 | 作者:[美]史蒂芬·希克 王青青译 |
| 世有璞玉雕琢为器——评权古浩民族室内乐“西域梦” | 作者:吴云鹏 |
| • 表演艺术 | |
| 传递新时代中国之声——记2019首届“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 | 作者:徐霞 |
| 超越音符的艺术表达——乔伊斯迪多纳托和金苹果室内乐团的“战争与和平”音乐会 | 作者:吴姗 |
| 探寻阿格里奇演奏美学带来的启迪——述评其上海两场音乐会 | 作者:陈茹 |
| 我的舞台——一个琵琶演奏者的触点与立点 | 作者:吴玉霞 |
| 价值和理念的宣扬——“首届勋菲尔德院长及艺术领军人物高峰论坛”综述 | 作者:陈仰平 |
| • 民族音乐 | |
| 重聚沈水之阳 共话传统音乐——2018沈阳“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0届年会”综述 | 作者:田 蕊 |
| 有法度 无定谱——谈梅兰芳【南梆子】唱腔艺术的程式与变通 | 作者:王宇琪 |
| • 音教园地 | |
| 古筝特殊音乐教育在自闭症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以儿歌弹唱教学为例 | 作者:张梦恬 |
| • 乐海钩沉 | |
| 九韶汇聚 世纪弄潮——由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说起 | 作者:彭丽 |
| 节目单的史料意义和史学价值——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节目单看中目近代音乐在上海的发轫 | 作者:王 倩 |
| • 社会音乐生活 | |
| 近年来“中国风”歌曲创作的评析与思考 | 作者:李伟 |
| 新媒体视角下邹议谭维维《给你一点颜色》的融台与重塑——兼论以“唱”为核心的美民通融合 | 作者:陈福杰 |
| 交流合作共享共赢倡导共建世界剧院命运共同体——“2019世界剧院北京论坛”会议综述 | 作者:高 菁 |
| • 环球采风 | |
| 传统的印刻 当代的刻印——评2019柏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 作者:鲁立 |
| • 书林漫步 | |
| 乐之道道之悦——读罗小平文集《音乐美的积淀》 | 作者:邹彦 |
| 宝藏在民间——吕锤宽教授辑著《泉州南音(弦管)集成》出版感言 | 作者:乔建中 |
| 为构建中国戏曲音乐理论体系而上下求索——为《名家讲戏曲》(安禄兴等著单行本)出版而写 | 作者:刘晓静 安啸梅 |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八期目录 | |
| • 专稿 | |
| 曾韵:精益求精 美益求美 | 作者:王歆;冯逸然 |
| 安天旭:成功的密钥 | 作者:吴叶 |
| 陈亦柏:大提琴艺术的追梦之旅 | 作者:余亚飞 |
| • 当代音乐家 | |
| 亦真亦善 平易近人——记上海音乐学院钱亦平教授 | 作者:姚红卫 |
| 音乐是我的生命——音乐学家钱亦平教授的学术人生 | 作者:鲁瑶 |
| • 创作研究·乐海撷英 | |
| 丰富的色彩 独特的风格——2019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多元文化内涵 | 作者:于涛 |
| 礼赞广东音乐 彰扬岭南精神——谈舞剧《沙湾往事》的音乐创作 | 作者:吴春福 |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意象丝路·龟兹盛歌”民族管弦乐原创作品音乐会评 | 作者:李吉提 |
| 聆听内心图景 看见声音的世界——从陈晓勇《水印》专场音乐会看现当代音乐的解读 | 作者:姜音 |
| • 表演艺术 | |
| 唱好一首自己的歌——装置歌剧《惊园》印象以及新歌剧的美学思考 | 作者:麦琼 |
| 香港乐坛回望、前瞻四现象 | 作者:周凡夫 |
| • 民族音乐 | |
| 鲁南五大调【满江红】传承之研究 | 作者:马思梦;贾力娜 |
| 湖北“来凤三棒鼓”唱词及音腔特征 | 作者:徐桦 |
| 论河北民歌的交融性与异质性 | 作者:江玉亭 |
| 亲历践行 合力探索 多元构建——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传统音乐)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曾宪林 |
| 民间立场与官方意识的博弈——论梨园名剧《陈三五娘》五大经典版本之流变 | 作者:蔡明宏 |
| • 音教园地 | |
| 面向和谐 快乐行走——音乐教育学家张欢和他的“双重乐感”理论 | 作者:蔡江宁 |
| • 乐海钩沉 | |
| 南朝宋后宫音乐机构考辨 | 作者:韩启超 |
| • 音乐学探索 | |
| 学术升维:2019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年会的实然与应然 | 作者:张燚 |
| 音乐作品“模式”的认识论隐喻——基于安伯托·艾柯文艺观点的解析与思考 | 作者:邹如愿;罗艺峰 |
| 历史反思与价值重构——2018年《中国音乐年鉴》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 作者:黄青;曾三愆 |
| • 环球采风 | |
| 音乐分析与理论的新发展——WCCMTA 2019年西海岸音乐理论与分析第28届研讨会综述 | 作者:杜牧天;姜蕾 |
| 第二届“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大会综述 | 作者:胡啸 |
| • 书林漫步 | |
| 走进伟大作曲家的艺术人生——《音乐大师传记译丛》总序 | 作者:孙国忠;杨燕迪 |
| 回归历史语境 探索宏观架构——《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序言 | 作者:项阳 |
| 叶公好龙 许公宝钟——读陈艳的《春秋许公墓青铜编钟研究》 | 作者:王子初 |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七期目录 | |
| • 当代音乐家 | |
| “困知”史识之“传神”——续谈李纯一先生的治学精神 | 作者:郭树群 |
| 音乐考古学的新材料与新问题暨李纯一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 作者:赵丹蕾 |
| 可尊可敬的学者 可亲可爱的长者——袁静芳老师80寿辰感言 | 作者:王次炤 |
| • 创作研究·乐海撷英 | |
| 以自然的惊叹存在——聆听何训田《桃花旋转舞》感念 | 作者:居文沛 |
| 闪耀诗性光芒的智性叙事——贾达群“智性弦音诗韵情怀:弦乐四重奏作品专场音乐会”述评 | 作者:王旭青 |
| 何训田:“寻找我自己的香型” | 作者:姚亚平 |
| 尊重传统 自觉更新——浅析刘岳音乐戏剧《天使合唱团》《护国》创作特色 | 作者:陈志音 |
| • 表演艺术 | |
| 民族文化的世界传播与当代诠释——评谭盾、雷佳、张昊辰携手费城交响乐团之2019上海音乐会 | 作者:郑艳 |
| 古谱新编配 古乐新发声——评“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 | 作者:王安潮 |
| 古老编钟奏响时代新声——大型编钟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华韵楚风”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精彩上演 | 作者:朱长萍;刘夜 |
| 虞舜熏风今尚在 难匹韶华赋新声——评“圣风”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 | 作者:刘小龙 |
| 古老的世界性乐器之花绽放于今日中国之大地——第四届中国扬琴艺术节综述 | 作者:刘筝 |
| 技术与风格的多样对话——记中国音乐学院“都邑·桑梓”民族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 | 作者:杨静 |
| • 民族音乐 | |
| 立足传统 据旧开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发展高层论坛述要 | 作者:陈坤鹏 |
| 恪守传统还是剑走偏锋?——评“新时代民族音乐文化创新传承与多维传播高级研修班” | 作者:李建军 |
| • 音教园地 | |
| 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思考 | 作者:高洁 |
| 北印度塔布拉鼓在中国的教学 | 作者:庄静 |
| • 环球采风 | |
| 从《切肤之痛》中获得的喜悦——兼论北京歌剧舞台的繁荣 | 作者:殷遐 |
| 从英国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改革中获得的启示 | 作者:许冰 |
| • 社会音乐生活 | |
| 宝塔山下的音乐党课——“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音乐节”掠影 | 作者:许瑞 |
| • 乐海钩沉 | |
| 20世纪中国民族器乐专业化发展及其困境 | 作者:侯太勇 |
| • 音乐学探索 | |
| 从拓扑心理学角度浅谈音乐审美活动心理机制 | 作者:刘世虎;于仙 |
| • 书林漫步 | |
| “音乐(本质)是什么?”——再读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有感 | 作者:胡斌 |
| 《中国工尺谱集成》述评 | 作者:邱晨 |
| 音乐审美心理学的学科视野与新解——评林华文集《艺术抽象和抽象艺术》 | 作者:俞一帆 |
| 关注运用档案研究——吴跃华《江苏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前史考释》读后 | 作者:王浩 |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六期目录 | |
| • 当代音乐家 | |
| 王安国教授的治学精神 | 作者:蔡梦 |
| 音乐人生与音乐教育——王安国访谈录 | 作者:李燕 |
| • 创作研究·乐海撷英 | |
| 从《弦颂》到“长安颂”——崔炳元大型管弦乐创作评 | 作者:夏滟洲 |
| 当代音乐视野下的女性主义 | 作者:吴叶 |
| 千年金陵谱新韵 万里江南歌吴声——王建元“聆听江南”合唱作品音乐会侧记 | 作者:易慧 |
| 赵季平影视音乐创作的两个支点 | 作者:杨和平 |
| 谭盾:“把搞中国音乐当饭吃”——中国第五代作曲家音乐创作特写之一 | 作者:姚亚平 |
| 国际视野 民族情怀——“上善若水”中国竹笛乐团民族室内乐音乐会有感 | 作者:谢闻吉 |
| 乐种族乎? 乐种也——由“首届中国汉乐(十番音乐)大赛”引发的乐种定位思考 | 作者:郭小刚;黄燕 |
| • 表演艺术 | |
| 中西音乐的融合点与生长点——杨静音乐实践道路的诠释与启示 | 作者:闫若彧 |
| 率性而起 适情而止——刍议雅纳切克声乐套曲《消失人的日记》及由此改编而成的音乐剧场 | 作者:刘健;黄虹 |
| • 民族音乐 | |
| 春牛舞歌的时间与空间特性 | 作者:王琳 |
| • 乐海钩沉 | |
| 永远的导师——忆念杨匡民先生 | 作者:周耘 |
| 绿野堂开占物华 还欲堂前更种花——泪思杨匡民先生 | 作者:蓝雪霏 |
| • 音教园地 | |
| 新时代声乐高端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江苏省音乐与舞蹈学(声乐)学术创新论坛暨国际声乐学术研讨会述评 | 作者:张美林;胡亮 |
| 多元文化与数字革命的新时代慕课盛会 | 作者:国曜麟 |
| 寓情于奏 学乎于范 风归本土——第二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论坛概述 | 作者:陈燕;颜铁军 |
|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三重判读 | 作者:资利萍 |
| • 音乐学探索 | |
| 音乐审美直觉“不证自明”的证明追寻——音乐审美直觉与审美直觉力初探 | 作者:许首秋 |
| • 社会音乐生活 | |
| 钢琴音乐节运营的深圳实践及其品牌价值评估 | 作者:连苹;陈敏 |
| • 环球采风 | |
| 探寻音乐文本中的“隐喻”——马勒晚期交响曲“摘引”研究 | 作者:张晨 |
| • 书林漫步 | |
| 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与方法的新发现——《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导论》述评 | 作者:曹登银 |
| 一种返璞归真的音乐课程哲学实践——评王安国教授《中小学音乐教学备选素材》(上、下) | 作者:张俊梅;孙红成 |
| 关注运用档案研究——吴跃华《江苏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前史考释》读后 | 作者:王浩 |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五期目录 | |
| • 当代音乐家 | |
| 艺术家的平衡与恪守——对话深圳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指挥家林大叶 | 作者:刘元举 |
| 脚踏肥沃的土地面对无路的荒原——王以东中国民族打击乐学科建设的探索之路 | 作者:张伯瑜 |
| • 创作研究·乐海撷英 | |
| 使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焕发新辉——对叶小钢《第五交响乐<鲁迅>》的创作分析 | 作者:郑 阳 |
| 呼唤时代的英雄——评叶小钢的第七交响曲《英雄》 | 作者:金 平 |
| 经典剧目的继承与创新——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评析 | 作者:胡艺芳 |
| 攀登艺术高峰 不断开拓创新——民族歌剧《沂蒙山》创作谈 | 作者:栾凯 |
| 立足传统秉持创新——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特征评析 | 作者:吴可畏 |
| • 表演艺术 | |
| 对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之“法”的多重感悟——写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成立60年之际 | 作者:方 琼 |
| • 民族音乐 | |
| 留下历史存照助力雄安腾飞——雄安新区音乐类“非遗”系列考察摄录研究工作回溯 | 作者:齐 易 |
| 从民间场域到文化象征——谈两岸北管音乐的转型与再生 | 作者:林雅琇 |
| • 音教园地 | |
| 低音提琴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 作者:杨蕊 |
| • 乐海钩沉 | |
| 东亚音乐考古学第十届年会暨音乐文化人类学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 作者:叶春 |
| 初创阶段(1958~1960)的天津音乐学院 | 作者:温鹏翔 |
| • 音乐学探索 | |
| 让器乐创作回归常识的呼吁——于润洋《器乐创作的艺术规律》的历史评价 | 作者:明 言 |
| 美国酷儿音乐学研究述评 | 作者:宋方方 |
| 当代及其未来音乐风格的预见——迈尔波动静态风格的解读 | 作者:朱厚鹏 |
| • 社会音乐生活 | |
| 合法使用表演权保护著作权人利益——关于作曲家鲍元恺与上海民族乐团表演权纠纷的探讨 | 作者:马广洲 |
| • 环球采风 | |
| 响当当的来路——巴黎音乐城游记三则 | 作者:张振涛 |
| 我的音乐需要你的陪伴——阿格丽姬在上海 | 作者:邹彦 |
| 柔美与阳刚之间——谈《“流浪者”幻想曲》的音乐风格 | 作者:朱宁宁 |
| 萨尔茨堡的“爱之歌”——听考夫曼和达姆婼演绎《意大利歌曲集》 | 作者:李 琳 |
| • 书林漫步 | |
| 音乐人类学综合研究及深化发展的新收获——为孟凡玉新作《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代序 | 作者:秦 序 |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四期目录 | |
| • 当代音乐家 | |
| 寻找传统的声音——记探索中国多声音乐之路的践行者樊祖荫 | 作者:谢嘉幸 |
| 求索之路——樊祖荫先生的音乐人生 | 作者:徐天祥 |
| 开拓阮乐先锋 引领学术新潮——徐阳对中国阮乐发展的贡献 | 作者:王次炤 |
| • 创作研究·乐海撷英 | |
| 以现代思维开掘传统——评歌剧《画皮》兼谈当前中国歌剧创作中的若干问题 | 作者:杨燕迪 |
| 凛冽的音响叙事与无奈的辩证想象——评郝维亚歌剧《画皮》的音乐创作及其他 | 作者:杨和平 |
| 大地上孤独的歌者——简评秦文琛《大地音诗》的音响叙事策略 | 作者:张宝华 |
| 吴声越韵何处寻 钱江音画踏潮来——评民族管弦乐组曲《钱塘江音画》 | 作者:李鹏程;何中润 |
| • 表演艺术 | |
| 管色绚丽 乐声飞扬——上海音乐学院第五届民族管乐周述评 | 作者:王悦 |
| 叛逆与创新——维多利亚·穆洛娃小提琴无伴奏音乐会述评 | 作者:杨健 |
| • 民族音乐 | |
| 撮土其声 悠远其鸣——全国首届埙艺术展演与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彭镜霖 |
| 21世纪以来陇剧唱腔的变迁研究(2001—2014) | 作者:潘捷 |
| • 乐海钩沉 | |
| 实诚在胸臆 笔墨著竹帛——纪念李焕之诞辰100周年 | 作者:梁茂春 |
| 李焕之:中国新音乐杰出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在纪念李焕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作者:王安国 |
| 中国乐坛改革开放的坚定捍卫者和杰出领导人——在纪念李焕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作者:居其宏 |
| 《黄河大合唱》传奇 | 作者:张安东 |
| 《黄河大合唱》在苏联 | 作者:[俄]左贞观 |
| 基于馆藏印的“鲁艺”校名全称考略 | 作者:王洪 |
| 被遗忘的交响乐团——北京联合乐团考证 | 作者:陈祎 |
| • 音教园地 | |
| “仿真乐队”与“被审美”音乐教学法 | 作者:田耀农 |
| 实然图景与应然诉求——中国音乐教育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 作者:朱玉江;张惠婷 |
| • 社会音乐生活 | |
| 中国合唱协会年会暨首届中国合唱指挥大会综述 | 作者:叶高峰 |
| 集聚融合、科技创新、构建泛娱乐音乐产业生态体系——“2018第五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综述 | 作者:黄健君;王曼霖 |
| • 环球采风 | |
| “多维兼容”模式营造多元发展空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合唱指挥专业培养模式探究 | 作者:谭雅如 |
| • 书林漫步 | |
| 历时与共时的互文 社会与情感的凝聚——评《音乐符号意义生成之行为模式及互文性研究》 | 作者:王学佳 |
| • 乐海短波 | |
| 哈尔滨携手国际顶尖音乐家 共谱音乐之城华美乐章 | 作者:本刊讯 |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三期目录 | |
| • 当代音乐家 | |
| 走自己的路——从《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第四次印刷谈起 | 作者:李吉提 |
| 从月亮之上到尘埃之下——访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周晓琳 | 作者:陈志音 |
| 学贯中西的音乐分析与研究之道——论李吉提先生的学术成就 | 作者:安鲁新 |
| • 创作研究·乐海撷英 | |
| 执着坚守与辛勤耕耘的收获——记“致芳春·曹光平交响乐作品音乐会” | 作者:吴春福 杨婷 |
| 传统现代当下——紫禁城室内乐团建团十周年音乐会听思录 | 作者:范晓峰 |
| “粤海风”雷动 岭南史诗斐——刘谖大型民族交响诗《粤海风》听后感思 | 作者:程兴旺 |
| 也谈旋律写作在歌剧创作中的重要性 | 作者:刘锡津 |
| 创作音乐精品 勇于担当作为——写在2018全国高校“艺术歌曲”“室内乐”作品征集之后 | 作者:方智诺 |
| • 表演艺术 | |
| 展风貌拓格局 重继承探发展——第四届中国民族音乐节暨第三届弹拨音乐节综述 | 作者:宋学军 |
| 一段关于“相遇”的音乐旅途——从2018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看丝绸之路乐团 | 作者:张玉雯 |
| 原生民俗性与舞台审美性——“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观后感 | 作者:赵书峰 |
| • 民族音乐 | |
| 建国十七年侗族大歌“舞台化”的历史叙事——兼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现代史研究的可行性 | 作者:李延红 |
| 宫调话语逻辑——关于构建中国传统“宫调”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 作者:刘永福 |
| • 音教园地 | |
| 推进学科建设发展愿景擘画理论作曲教学新篇——第十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述评 | 作者:钟 毅 |
| • 乐海钩沉 | |
| 陕西澄城刘家洼墓地音乐考古调查侧记 | 作者:王清雷 孙战伟 张玲玲 种建荣 |
|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追忆高厚永先生 | 作者:杜亚雄 |
| 也谈音乐教育家宋寿昌的人生轨迹——对《音乐教育家宋寿昌的真实人生》一文的回应 | 作者:蒋立平 |
| • 社会音乐生活 | |
| 整理中国钢琴协奏曲“总目录”的过程及思考 | 作者:林寅之 林青 |
| 内地汉语方言流行歌曲中民问音乐元素分析 | 作者:屠金梅 |
| • 音乐学探索 | |
| 跨界与共识——第二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述论 | 作者:钱 慧 |
| 音乐与计算机的跨学科对话——2018音乐人工智能发展研讨会侧记 | 作者:梁晓晶 李子晋 |
| • 环球采风 | |
| 反思与期待束缚与自由——柏林国家乐团450周年第四次研讨会述评 | 作者:鲁 立 |
| 送往耳朵的明信片——谈德彪西版《画集》 | 作者:高平 |
| 交流、碰撞与融合——“2018哈尔滨第三届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 作者:臧 婷 |
| • 书林漫步 | |
| 辨及微茫 思及兴亡——评雷米·冈波斯新著《海滩上的德彪西》 | 作者:伍维曦 |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二期目录 | |
| 全国交响乐创作与发展座谈会在京举办 | 作者:裴诺 |
| 游于艺 成于乐——香港作曲家罗永晖的“意境音乐剧场” | 作者:朱依依 |
| “歌从草原来”——内蒙古采风原创歌曲演唱会在京举办 | 作者:张悦 |
| 承继中国传统 面向世界未来——2018第三届北京胡琴艺术节综述 | 作者:钟泉福 |
| 不过如此 如此不凡——贾达群交响舞乐《蝶恋传奇》听后 | 作者:宝玉 |
| 研精钩深 穷极要妙——贾达群“传统文化与当代智性”室内乐作品音乐会述评 | 作者:邓连平 |
| 音乐使流逝的时间具有了重量——评温德青2017室内乐新专辑 | 作者:黄宗权 |
| 歌剧《尘埃落定》的横向比较 | 作者:蒋力 |
| 交响音诗《海神妈祖》与“干支合乐论” | 作者:吴少雄 |
| 核桃仁还是棉花糖?——一场交响音乐会引起的追问 | 作者:刘小龙 |
|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演奏小提琴——记谢楠与她的学生们小提琴音乐会 | 作者:刘文远 |
| 从民族声乐表演到民族歌剧表演话语体系建构散议 | 作者:黄华丽 |
| 古曲述传奇 旖旎吐心声——《秋塞吟》音乐分析与审美思考 | 作者:张萌 |
| 南音传承困境谈 | 作者:陈燕婷 |
| 台湾恒春半岛《平埔调》源流考 | 作者:吴荣顺 |
| 叶纯之音乐评论研究——1986年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剪报史料爬梳 | 作者:闫宜瑾 |
| 作曲家陈德义及其音乐作品探析 | 作者:刘明 |
| 以核心课程为引导 全面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研讨会述评 | 作者:孙宁宁 |
| 亚太地区国别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论 | 作者:王耀华 |
| 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学实践 | 作者:项阳 |
| 不是虚空 而是永生——追忆恩师陈比纲先生 | 作者:张玎苑 |
| 微观思想史如何成为可能?——论《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的学术史意义 | 作者:张俊杰;叶明春 |
| 2018美国音乐教育科研大会综述 | 作者:刘昊 |
| 作为历史使命、文化身份与精神载体的世界音乐——“音乐与神圣”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孙月 |
| 流行音乐研究者的“寻宝图”——《流行音乐理论与分析:研究与信息指南》评述 | 作者:赵朴 |
《人民音乐》(月刊)2019年第一期目录 | |
| • 当代音乐家 | |
| 风正一帆悬——我所认识的刘再生先生 | 作者:田青 |
| 探究天人之际 求索古今之变——刘再生教授四十年治史·论乐一席谈 | 作者:乔建中 |
| • 表演艺术 | |
| 从一次访问到一个赛事——2018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述评 | 作者:李鹏程;陈素妮 |
| 植根丝路土壤 澎湃中国之音——观一带一路《图兰朵》有感 | 作者:苏哲 |
| 中国民族声乐的现状与振兴之我见 | 作者:郁钧剑 |
| • 乐海钩沉 | |
| 遥远的山丹丹——倾听刘烽 | 作者:刘斐 |
| 一曲一歌一甲子 同唱《采茶》忆大风——在纪念周大风《采茶舞曲》创作诞生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作者:郭克俭 |
| 廖辅叔悼黄自《望江南》八首新浮现 | 作者:刘再生 |
| • 创作研究·乐海撷英 | |
| 乐满楚湘韵 剧擎中华魂——评跨界融合多媒体民乐剧《九歌》创作特色 | 作者:程兴旺 |
| 新剧场 新探索 新表达——评中国吹打乐剧场《大笛绞》 | 作者:梁发勇 |
| 大潮当歌——观“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民族音乐会——大潮”有感 | 作者:彭丽 |
| • 民族音乐 | |
| 当前维吾尔木卡姆研究的几个问题 | 作者:王建朝 |
| 华北平原上的宗族结社——雄县开口村音乐会社考察报告 | 作者:陈瑜 |
| 转读、呗赞与器乐供养:佛教音声分类新论——以五台山佛教音声为例的考辨类分 | 作者:孙云 |
| 认知 描述 阐释——首届“中国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方法研讨会”述评 | 作者:徐欣 |
| • 音乐学探索 | |
| 从元问题到元命题——相关音乐美学学科结构与本体的问题讨论 | 作者:韩锺恩 |
| 音乐研究的人文学术价值取向——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探讨(三) | 作者:李诗原 |
| 在大地的册页里读解——从闽南木偶戏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实践 | 作者:高舒 |
| 探索 共融 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季会议综述 | 作者:张春蕾 |
| 音乐学探索_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 | |
| 区域音乐视角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构”探讨——第三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述评 | 作者:常江涛 |
| • 社会音乐生活 | |
| 用耳朵学习——流行音乐的自学传统与学院化教育 | 作者:郭昕 |
| • 环球采风 | |
| 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呼麦之传承与传播 | 作者:王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