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季刊)2019年目录
发布时间:2019-09-05 15:04:1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9年第三期目录 | |
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 | |
始自山西 面向全国——从乐籍制度、礼乐文化和俗乐文化到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 | 作者:项阳 |
被误读的“家妓”与“家乐”——从“社会性别”制度视角辨析兼及“官乐民存” | 作者:程晖晖 |
论乐籍体系在戏曲多声腔传播中的作用 | 作者:郭威 |
巡礼周公——音乐考古与西周史 | 作者:王子初 |
先秦青铜编钟音列演进的不同步现象 | 作者:王友华 |
理论学习与学术反思:李纯一先生治学思想择谈 | 作者:张国强 |
《台中县音乐发展史》编撰的特征及困境 | 作者:田可文 |
谈河北泊镇高跷调的远关系转调 | 作者:江玉亭 |
泉州南音“腔韵”寻源 | 作者:王州 |
豫剧“母调”论题辨正 | 作者:班一 |
音色:从定义、测量到认知 | 作者:付晓东 |
民族乐器演奏中的微动异动现象测音分析 | 作者:陈欣 |
由《前奏曲》对李斯特作为“新德意志乐派”作曲家的解读 | 作者:甘芳萌 |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9年第二期目录 | |
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纵横谈 | |
魏晋文人与音乐 | 作者:马良怀 |
谈谈雅乐来源及其与清乐、燕乐关系问题 | 作者:吴相洲 |
喉啭与胡笳:中古时代的喉音艺术 | 作者:范子烨 |
关注云冈石窟的音乐文化价值 | 作者:张 焯 |
南北朝文化艺术的多元发展及两极端现象的继起与并存 | 作者:秦序 |
重新认知两晋南北朝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价值 | 作者:项 阳 |
音乐学,把目光也投向表演——为2018年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而作 | 作者:秦序 |
中国古琴东传朝鲜半岛考 | 作者:钟芳芳 |
《郑译墓志》与开皇乐议相关史料辨正 | 作者:龙成松 |
蒙古族儿童民歌的分类、社会功能与审美内涵 | 作者:乌兰杰 |
湖南“呜哇山歌”的身份认同研究 | 作者:蓝雪霏、李祖胜 |
疍家咸水歌称谓与曲调类型辨析 | 作者:冯建章 |
江南丝竹“即兴”演奏研究 | 作者:李亚 |
文献叠写分析——以相关琵琶源起的四条文献为例 | 作者:齐琨 |
新疆热瓦普的历史考察与律学分析 | 作者:夏凡 |
云南沧源佤族竹簧管乐器考察与研究 | 作者:杨琛 |
“幻影”之谜:舒伯特晚期艺术歌曲中的死亡书写 | 作者:瞿枫 |
辟斯顿弦乐四重奏作品中的人工音阶类属及运用方式 | 作者:张宝华 |
《国宝(碣石调幽兰第五)研究》述评 | 作者:徐樑 |
笔耕不辍 鉴往知来——《中国音乐年鉴》第14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吴慧娟、王玮 |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9年第一期目录 | |
中国音乐表演理论话语体系的整体架构 | 作者:项阳 |
筐格在曲 色泽在唱 | 作者:杜亚雄 |
宋元诗乐中的“无射清商”探源 | 作者:谷杰 |
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君子音程” | 作者:孟凡玉 |
古琴单谱本集体打谱的实证探讨——写在明《松弦馆琴谱》《西麓堂琴统》打谱集出版之后 | 作者:张子盛 |
杨荫浏音乐起源观散议 | 作者:刘勇 |
明朝“朝贡”制度下中国与朝鲜半岛音乐文化交流研究 | 作者:陈新凤;吴明微 |
明清吉礼小祀“三皇、先医”仪式用乐考述 | 作者:常江涛 |
《乐书·八音》乐律学错误勘正——兼论陈旸的音乐水平及《乐书》文献价值 | 作者:陆晓彤 |
古代西亚—北非的弓形竖琴研究 | 作者:王雅婕 |
曾志忞歌剧论 | 作者:李岩 |
硬骨头音乐家与歌剧艺术的粗鄙遇合——评歌剧《贺绿汀》的剧本、剧诗和文宣 | 作者:居其宏 |
手捧“中国音乐文化之火”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光——写在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首批《世界记忆名录》22周年 | 作者:邵晓洁 |
“审美参与”:音乐审美经验的身体化建构 | 作者:王文卓 |
继往开来创新声——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评述 | 作者:胡斌 |
砥砺前行谱新篇——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传统音乐)学术研讨会述评 | 作者:郑俊晖 |
国家艺术基金音乐项目名单(2014—2015) | 作者:本刊编辑部 |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音乐学)立项名单 | 作者:本刊编辑部 |
上一篇:《舞蹈》(月刊)2019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