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目录
发布时间:2019-07-04 16:25:0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三期目录 | |
•理论与批评 | |
审美之钥——《陈之佛全集》总序 | 作者:张道一 |
数据艺术——当代技术思潮下的一种新艺术形态 | 作者:李铁萌 |
“五四”与中国绘画的现代实践 | 作者:冯民生 |
正统之路:渐江与董其昌语境中的师占与师造化 | 作者:吕少卿 |
论古希腊肖像艺术的早期发展——人像的政治性纪念功用的衍进与个性的强化 | 作者:李艳辉 |
知觉的空间——情景论范式下的空间深层结构研究 | 作者:伍 端 |
视觉语汇与歌剧《原野》 | 作者:赵璐璐 |
•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 |
日本飞鸟白凤半跏思惟像源流考 | 作者:费泳 |
权力之“徽”:正仓院“含绶鸟”纹考 | 作者:杨小语 |
暮色、新月与送别:《南邻》诗意画的中日流变 | 作者:施錡 |
简牍:作为媒介的历史属性及其功效 | 作者:马静静 |
芥子纳须弥:“海派”背景里的“永嘉画派” | 作者:方长山 |
西安隋墓出土骆驼俑驮囊模印图像的再认识 | 作者:常艳 |
唐代草书的文化自信 | 作者:方淩波 |
董其昌《项墨林墓志铭卷》的人物关系与递藏链 | 作者:李万康 |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高丽陶瓷茶器探考 | 作者:陈健捷 |
尚奇思潮影响下的晚明坊刻书籍版式设计探究 | 作者:姜靓 |
张宏《止园图》册中的文人心态与景观映射探析 | 作者:汪瑞霞 |
温肇桐中国绘画史学史观解析 | 作者:荆琦 |
寻瓷访古识汝窑为艺治学续华章——纪念古陶瓷学家、书法家叶喆民先生 | 作者:吴明娣 |
•学术争鸣 | |
南宋“对幅诗意画”的制作及流变——以《御题马远山水册》及其伪作为例 | 作者:何建波 |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 |
作为母题的隐喻: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人体模型/人偶形象述略1910s一1950s | 作者:聂皓雪 |
光之后的故事——后现代视野下玻璃艺术的审美嬗变 | 作者:孙志浩 |
明清明式家具文献比较研究——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 | 作者:苏燕 陈征洋 |
成为中国符号:论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宝塔的造型利用与意义建构 | 作者:耿钧 |
•书评 | |
打破与重构——《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评介 | 作者:赵雅杰 |
中国第一部陶瓷诗歌专集——论《景德镇陶歌》的价值 | 作者:陈宁 |
•艺术教育与创作 | |
视觉传达设计的限制与突破——基于东方设计学构建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 作者:陈正达 |
城市符号与和平叙事——2017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后记 | 作者:蒋杰 |
山水画写生图式研究 | 作者:徐鸿延 |
舞蹈即兴与空间建构——跨学科空间设计教学课题探索 | 作者:张应鲲 |
智慧城市共享产品优化创新设计的思维与方法——以青岛市旅游共享产品为例 | 作者:薛红艳 赵鲁生 邢行 |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西方设计界的运用研究 | 作者:张页 |
虚拟现实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叙事展示与体验研究 | 作者:王余烈 苏欣 田昊 |
从界画看南京城市遗址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 作者:赵岳峻 王军围 |
•本期名家 | |
束新水和他的画 | 作者:周京新 |
线描之我说 | 作者:束新水 |
《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二期目录 | |
• 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 |
唐代莫高窟宝相花嬗变探微 | 作者:陈振旺 樊锦诗 |
《图画见闻志》中绘画历史发展观研究 | 作者:尹子琪 |
“南田新篁”研究 | 作者:梁雨 |
梅清黄山之行考略 | 作者:邵军 张国栋 |
南宋隶书风格成因考释——以盱眙第一山存南宋隶书为例 | 作者:李泊潭 |
毂贯轴·轮纳辐·軎系铃——秦始皇帝陵二号铜安车轮轴体系的设计解析 | 作者:宗椿理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传马和之《鄘国四篇图》卷研究 | 作者:李晨辉 |
艺术风格与历史事件——关于董其昌新颖画法成因的三种史学解释 | 作者:王洪伟 |
从虞龢到孙过庭——从“四贤”品评看南朝至初唐书法“文质说”思想之嬗变 | 作者:王延智 |
• 理论与批评 | |
启功书法教学理念的三个基点——并论其现实启导意义 | 作者:徐利明 |
《尔雅》插图研究——兼论中国古代知识传统 | 作者:吴洪斌 |
包世臣碑学思想之渊源授受考述——兼与“源自阮元”说商榷 | 作者:安生 |
从计算到赋权:对抗性设计如何从知识构建行动 | 作者:张黎 |
古文字中消隐的上古造物思维 | 作者:王璇 |
创伤展览中的“绕行”叙事设计研究 | 作者:庄元 |
基于以人为本的中国城市绿道建设研究:功能、涵义与类型 | 作者:韩璐 潘长学 刘宏宇 |
• 学术争鸣 | |
《宣和书谱》成书问题考辨 | 作者:刘义 |
• 宗教艺术研究 | |
日藏宋元佛画研究综述 | 作者:吴爽 |
犍陀罗佛传艺术的多辩之源 | 作者:闫飞 李勇 |
石窟与墓葬图像在功能上的关联——瓜州榆林窟第3窟窟顶边饰祥禽瑞兽图像探析 | 作者:郭静 |
壁画中的西游取经人物形象演变述论——兼论济南章丘大圣寺、市中关帝庙西游取经壁画 | 作者:仝艳锋 |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陈独秀“美术革命”的思想闸门 | 作者:曾小凤 |
媒介演变下观看关系的改变与发展 | 作者:陈琰 |
景德镇青年群体陶瓷创业空间的网络人类学解析 | 作者:邓文杰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
从传承模式谈传统手工艺保护机制的建立 | 作者:臧小戈 |
• 艺术教育与创作 | |
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设计研究情况分析(2008~2017) | 作者:徐江 欧细凡 娄永琪 苏浦捷 |
民国时期艺术教育法规研究 | 作者:宋姣 夏令蓝 |
广告的视觉性与女性的趋从 | 作者:李民 |
民国时期上海搪瓷日用器具设计研究 | 作者:李慧婷 |
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中国假山石 | 作者:宋扬 |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趋势研究 | 作者:李淑英 |
记不该遗忘的“梅训班” | 作者:金宝良 |
• 本期名家 | |
“显一隐”状态中的触觉织物——钱大经素描作品中的感知秩序 | 作者:黄宗贤 |
素描的理由 | 作者:钱大经 |
彩色图版 | |
钱大经作品 |
《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双月刊)2019年第一期目录 | |
• 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 |
文字作为艺术、文字作为鉴评 ——4世纪中国三信札——《奉橘帖》之流传 | 作者:[德]雷德侯 曲艺译 |
撒答刺欺在中国 | 作者:尚刚 |
明清江南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艺术品交流 | 作者:罗宏才 |
民国“无名艺术史研究”之滥觞:中外学者的汉唐陵墓考察著述论略 | 作者:刘淳 |
苏轼《枯木竹石图》卷中的鉴藏印和米芾题跋献疑 | 作者:熊言安 |
试论墨浪子与“姑苏版”版画《全本西厢记图》 | 作者:倪建林 |
元代鉴书博士考论 | 作者:赵利光 |
麈尾的起源及功用等诸事杂考 | 作者:张清文 |
• 理论与批评 | |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 作者:陈嘉嘉 |
现代绘画中“平面性”的理论探讨:从形式主义到文化论述 | 作者:谭力新 |
西画东渐的历史先声——油画传入中国本土的三个路径 | 作者:曾希圣 |
用户黏度搭建与维护:心流理论视角下大型邮轮导识系统研究 | 作者:潘长学 张蔚茹 王兴宇 |
留日书画家与印象派在中国的初期传播(1905—1912年) | 作者:方茜 |
中国近代“风景画”观念研究 | 作者:彭卿 |
新见《冰庵印选》及当代广东学者印风探微 | 作者:邝以明 |
“与古为新”的溥心畲帖学规范 | 作者:曹院牛 |
窥视与赏玩:闵刻本《会真图》图绘之变革及其扩展性特征 | 作者:韩鹏 |
论汉代陶楼的造物尺度问题 | 作者:兰芳 |
• 宗教艺术研究 | |
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唯礼释迦”思想 | 作者:李瑞哲 |
论莫高窟壁画中的“能量波纹”佛像背光 | 作者:仲星明 徐千善 |
•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 |
裂变的世界——新媒体艺术的理论范式研究 | 作者:王可 |
早期欧洲风景画的叙事性及其哲学基础 | 作者:陈素君 |
《华灯侍宴图》的政治意涵探究 | 作者:陈劲 |
圣而凡华而雅——清供图源流 | 作者:吴明娣 戴婷婷 |
• 学术争鸣 | |
从范畴、路径与导向看设计学科的间性特质——兼与祝帅兄商榷 | 作者:周志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
台湾传统建筑装饰修复研究——以壁画为例 | 作者:刘映廷 |
发绣技法“金刀劈发”真实性考辨 | 作者:王薇 |
城市、建筑、造像:缅甸室利差咀罗古城遗迹初探 | 作者:张翔 |
• 艺术教育与创作 | |
李瑞清教育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和贡献 | 作者:吴守峰 |
漫画专业教学中的“写生”课程变革 | 作者:吕江 |
设计赋能:语境与框架 | 作者:董玉妹 董华 |
公益文创奏响“双品牌”——台湾历史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行销策略 | 作者:赵澄 |
有关产品开发设计课程“文化互补式”双语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 作者:李亦文 薛琳 |
体验式饮食器具设计研究 | 作者:乔宇 |
陶瓷茶具造型语义及其表现方式研究 | 作者:郭俊 |
抽象性城市雕塑的内涵辨析 | 作者:李晓蕾 王祝根 |
• 本期名家 | |
乡思的场域 | 作者:[美]斯科特·图里(ScottTurri) 刘筱译 |
构建古典:我的古典油画研究与创作 | 作者:张乃军 |
彩色图版 | |
张乃军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