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目录
发布时间:2018-12-11 10:04:1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第十一期目录 | |
| • 理论专题 | |
| 本雅明与李格尔:艺术作品与知觉方式的历史变迁 | 作者:陈平 |
| 艺术的未完成性——以达·芬奇的未竟之作为个案 | 作者:韩伟华 |
| 艺术自律与审美伦理 | 作者:冯黎明 |
| 康德的审美自律论 | 作者:陈剑澜 |
| “表情”以“达意”——论新秧歌运动的形式机制 | 作者:路 杨 |
| 歌舞成剧:延安秧歌剧的形式政治——以《兄妹开荒》的艺术革新为例 | 作者:熊庆元 |
| 家庭伦理崩溃后的自我反省——重识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的文学史意义 | 作者:孙 伟 宋剑华 |
| • 访谈与对话 | |
| “词苑幽深欲探微”——徐培均研究员访谈录 | 作者:张静 |
| 衣服与女性观念:卜万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转向 | 作者:杨弋枢 |
| 健美视域中的女明星形象——黎莉莉在1930—1936年 | 作者:何明敏 |
| 1931—1935:有声电影与新视听叙事的开启 | 作者:林清华 |
| 风格、画意与画史重建——以石守谦的董其昌《婉娈草堂图》研究为例 | 作者:王洪伟 |
| 顾恺之画维摩诘事考略 | 作者:陈铮 |
| 沈周《庐墓图》与茔域山水画 | 作者:秦晓磊 |
| • 书评 | |
| 经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书写——评前野直彬主编《中国文学史》的得与失 | 作者:陈 庆 陈文新 |
《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第十期目录 | |
| • 当代批评 | |
| “翻转剧场”与“反场所的异托邦”——参与式艺术的两种空间特性 | 作者:王志亮 |
| 中国当代艺术地域叙事的错位机制——从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中国展谈起 | 作者:王 曦 |
| “美术革命”:当代的预演与新世界构想 | 作者:鲁明军 |
| 袁枚的咏史诗创作与性情人生 | 作者:马 昕 |
| 雄安古迹瓦桥关之历史沿革及符号意义 | 作者:姜剑云 |
| “演义”流变考 | 作者:王炜 |
| “公益”源起考 | 作者:吴来安 |
| • 访谈与对话 | |
| “且拨雾霭观丘壑,漫卷风涛入史篇”——杨天石研究员访谈录 | 作者:陈斐 |
| 物质性舞台与革命记忆之场——新中国革命历史剧舞美风格定型的内在逻辑 | 作者:邓 良 |
| “戏改”对“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人视野和观念的影响 | 作者:黄静枫 |
| “十七年”时期国家对民间职业剧团管理体系的建构 | 作者:张翔 |
| 龙缸与乌盆——器物中的灵与肉 | 作者:郑岩 |
| 古雅:宋人对古铜器的“文人态度” | 作者:李溪 |
| 论作为农耕美学之典范的青花瓷 | 作者:张柠 |
| • 书评 | |
| 手持戥秤和柳叶刀的批评家——评米尔斯基《俄国文学史》 | 作者:李建军 |
《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第九期目录 | |
| 论艺术中的“准不可能”世界 | 作者:赵毅衡 |
| “反讽是中庸的情志”——论托马斯·曼的诗性伦理 | 作者:黄金城 |
| 艺术如何可能:卢卡奇早期思想的一个主题 | 作者:熊海洋 |
| 1933年:杂文的政治与修辞——论《鲁迅杂感选集》及其周边 | 作者:董炳月 |
| 论鲁迅对“文士”身份的拒绝 | 作者:林分份 |
| 多种书写语言的交融与冲突——再审中国新诗的诞生 | 作者:李 怡 |
| 域外行旅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 作者:卢桢 |
| • 访谈与对话 | |
|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陈祖武研究员访谈录 | 作者:刘晓满 |
| IP电影:“各态历经”的建构——第五个反思的样本 | 作者:颜纯钧 |
| VR不是电影艺术的未来 | 作者:刘帆 |
| 1682年真州之行和龚贤晚年的风格转变 | 作者:张卉 |
| 明清江南收藏与恽南田艺术风格之形成 | 作者:刘子琪 |
| 清初古书画“北移”现象之辨 | 作者:刘亚刚 |
| 民国时期李叔同影像之编纂与刊布 | 作者:陈星 |
| • 书评 | |
| “中国抒情传统”思潮的镜与灯——评萧驰《诗与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长》 | 作者:谢 琰 |
| • 短论·动态 | |
| 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与有效性——“文本世界的内与外: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余祖坤 |
《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第八期目录 | |
| • 专稿 | |
| 继承和发扬“五四”传统,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 作者:张玉能 |
| • 当代批评 | |
| 媒介化时代的文艺批评 | 作者:李震 |
| 作家的中产阶级化与21世纪长篇小说乡村想象的几种方法 | 作者:雷 鸣 |
| 影响力与可能性——中国当代作家的海外传播 | 作者:刘江凯 |
| “人生得意须尽欢”——试论李白的快乐主义生命观 | 作者:詹福瑞 |
| 论陆游、杨万里的诗学歧异 | 作者:莫砺锋 |
| 四六类书的知识世界与晚宋骈文程式化 | 作者:侯体健 |
| • 访谈与对话 | |
| 重探“香港文学”——陈国球教授访谈录 | 作者:李浴洋 |
| 电影院里的“非人”——重思“电影之死”与“人之死” | 作者:吴冠军 |
| 福柯如何看电影? | 作者:安婕 |
| “东愁”与怀旧的政治学——从《再见列宁!》到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 | 作者:王 垚 |
| 关良、谭华牧、丁衍庸的现代艺术实践与“东洋回顾”现象 | 作者:蔡涛 |
| 古长城外:朝向“新”的目光 | 作者:吴雪杉 |
| 精致而苍凉——张爱玲的肖像插图研究 | 作者:王文新 李淑春 |
| • 书评 | |
| 近年来诗歌注释存在的问题——以《唐诗三体家法汇注汇评》补注过程中发现的诸家疏误为例 | 作者:陈 斐 |
《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第七期目录 | |
| • 理论专题 | |
| 阿瑟.丹托的体制论艺术观:解释构成艺术作品说 | 作者:黄应全 |
| 漂浮的烟斗:早期福柯论拟像 | 作者:董树宝 |
| 康德艺术论中形式主义与表现论之间的张力 | 作者:朱会晖 |
| “启蒙”与“生意”之间——“五四”新文化与出版业关系论 | 作者:邱雪松 |
| “新的人民的文艺”的示范——第一次文代会招待演出考论 | 作者:王秀涛 |
| 新时期中国作家访美游记中的美国形象 | 作者:陈国战 |
| 写在陕北——对路遥小说创作地点及题目的考察和反思 | 作者:程 畅 |
| • 访谈与对话 | |
| 大道无术,治学要诚——胡文彬研究员访谈录 | 作者:段江丽 |
| 戏曲中的“第五堵墙”及其理论意义 | 作者:刘晓明 |
| 论曲牌体到板腔体的戏曲改编 | 作者:龙赛州 |
| “唱赚”,与“覆赚”考论 | 作者:赵义山 |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山水写意园林之美学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 作者:曾繁仁 |
| 王国维与现代中国“美术”观念的起源 | 作者:谈晟广 |
| 1921年甲工学潮中的高剑父与陈炯明 | 作者:李若晴 |
| • 书评 | |
| 《记忆的伦理》:一部被严重误译的学术名著 | 作者:陶东风 |
《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第六期目录 | |
| • 专稿 | |
| 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学习札记 | 作者:云 德 |
| • 当代批评 | |
| 长安画派与中国西部电影的主流成就 | 作者:裴亚莉 |
| 作为本土软实力的歌颂性喜剧——《今天我休息》中生命政治的自我塑造 | 作者:张英进 |
| 20世纪60年代前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建构与问题——以《早春二月》的改编与接受为中心 | 作者:杜 英 |
| 走进工业的“娜拉”——论电影《马兰花开》中的“女一工人” | 作者:朴 婕 |
| 小说知识学: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维度 | 作者:刘勇强 |
| “小说”何以进入“正史”?——以《新唐书》传记增文采录小说为例 | 作者:王庆华 |
| 明清江南教育大众化与通俗小说读者市场 | 作者:冯保善 |
| • 访谈与对话 | |
| 中年写作、常态特征与先锋意识——关于“70后”作家的对话 | 作者:陈国和 陈思和 |
| 坏损、绝爽与慢:论蔡明亮的电影美学 | 作者:杨小滨 |
| 日本电影“战后怀旧”叙事的三重困境——以《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系列为中心的考察 | 作者:柏奕昱 |
| 《中国有嘻哈》与嘻哈的文化政治 | 作者:王嘉军 |
| 摄影究竟是什么?——以乔弗里·巴钦的摄影概念研究为中心 | 作者:吴毅强 |
| 文化理想与家国意识——论赵孟顺之文艺复古论 | 作者:吴 静 |
| 不尊古法、不囿常法、不拘笔法:宋代禅门水墨画的重要转变 | 作者:张令伟 戴莹莹 |
| • 书评 | |
| 《丝路山水地图》四疑 | 作者:肖 鹰 |
《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第五期目录 | |
| • 理论专题 | |
| 文学作为独立的世界形式 | 作者:王峰 |
| 民族的自然根基——赫尔德的“抒情启蒙” | 作者:冯 庆 |
|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核心悖论——弗兰克的一种视角 | 作者:佘诗琴 |
| • 当代批评 | |
| 重审卞之琳诗歌与诗论中的节奏问题 | 作者:李章斌 |
| 现代汉语虚词与中国现代诗歌节奏 | 作者:王雪松 |
| 《伍子胥》中的政治时刻——冯至的西学渊源与20世纪40年代的“转向” | 作者:罗雅琳 |
| • 访谈与对话 | |
| 为学求是,为人务本——李修生教授访谈录 | 作者:邹 青 |
| 与一群名教授论争的大学生——论张厚载的理论识见与学术风骨 | 作者:黄 霖 |
| “戏画一体论”与传统经典化的背后——以梅兰芳等人赴日公演为中心 | 作者:江 棘 |
| 晚清直隶梆子与京剧花旦艺术 | 作者:刘油屿 |
| 中晚唐时期王羲之书史地位新探 | 作者:蔡显良 |
| 论飞白书 | 作者:王中焰 |
| 中国书法中“势”的含义生成与表现 | 作者:彭再生 |
| • 书评 | |
| 后现代房间的山水屏风——评朱利安《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 | 作者:吴兴明 邓建华 |
| • 短论·动态 | |
| 新语境下文艺理论问题的反思与拓展——“文学理论的问题、立场与经验”高端论坛综述 | 作者:王长才 廖 恒 |
《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第四期目录 | |
| • 专稿 | |
|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体论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研究 | 作者:王列生 |
| • 当代批评 | |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强行关联法”指谬 | 作者:沈杏培 |
| 世俗化时代的信仰与生存——以宁夏回族作家为中心的探讨 | 作者:刘大先 |
| 男性气质与发展主义——性别视阈中的改革文学 | 作者:马春花 |
| 清代骈文正名与辨体 | 作者:何诗海 |
| 同题共赋与话语竞争:“擅场”的诗学考察 | 作者:李程 |
| 李林甫与盛唐文士关系考辨 | 作者:钟志辉 |
| • 访谈与对话 | |
| 借镜西学谱系法,潜心体究道之妙——陈鼓应教授访谈录 | 作者:赵海霞 |
| 个人公众号广告:情感关系与物质逻辑 | 作者:许苗苗 |
| 面具之下的裂变——自媒体转型中口头传统的坚守与无奈 | 作者:张翼飞 |
| 中国网络文学与游戏经验 | 作者:黎杨全 |
| 再现的崩溃:重审福柯的绘画主张 | 作者:马元龙 |
| 艺术的复杂性——以德·库宁“女人”系列作品为例 | 作者:王鲲 |
| 真实与虚构:重读维米尔《代尔夫特一景》 | 作者:徐紫迪 |
| • 书评 | |
| 文本挪用与强行阐释——评齐泽克《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 | 作者:陈林侠 |
《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第三期目录 | |
| 中国画史中的图、画之辨 | 作者:刘成纪 |
| 山色无非清净身——禅宗“法身”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影响 | 作者:宋岫远 |
| “折”与中国古代艺术结构创造 | 作者:黄念然 |
| 自然主义的文学史谱系考辨 | 作者:曾繁亭 蒋承勇 |
| 论美杜莎形象的历史演变 | 作者:朱毅璋 |
| “五四”大学叙事中的留学书写 | 作者:李洪华 |
| 身份焦虑、民族认同与洋装政治——以创造社作家为例 | 作者:李永东 |
| • 访谈与对话 | |
| 华文文学的文化视野与学科建设——刘登翰研究员访谈录 | 作者:龙扬志 |
| “有害”甚或“有罪”:1920年前后清华学校的“电影问题”——以《清华周刊》为中心的探讨 | 作者:李道新 |
| 《柳碟缘》:“中国”电影的跨国境遇 | 作者:张华 |
| 现代电影观念的启蒙——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影坛对蒙太奇理论的译介与探索 | 作者:贾斌武 |
| 清代碑学研究以拓本为唯一依据的学术性考察 | 作者:马新宇 |
| 从题跋书法批评文献看清代帖学观及碑帖分期 | 作者:杨庆 |
| 康有为早年的政治交游与碑学启蒙——地缘视角下书法史中的图像传播和话语建构 | 作者:张红军 |
| • 书评 | |
| 博雅版《中国戏剧史》中的知识性错误 | 作者:张勇风 |
《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第二期目录 | |
| • 当代批评 | |
|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视觉形式与哲学意味 | 作者:周 宪 |
| 当代艺术的身体知觉视角 | 作者:彭肜 张莹 |
| 后殖民视域下的当代艺术——霍米·巴巴对艺术批评的介入 | 作者:翟 晶 |
| 一个古老传说在戏剧中的反映——秦腔《火烧葫芦峪》的情节来源及其意义 | 作者:赵逵夫 |
| 清末博学鸿词科与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振” | 作者:朱家英 |
| 白日忽西沉——甲申(1644)文人殉节及其绝命诗初探 | 作者:朱 雯 |
| 词坛“三李”说考论 | 作者:王卫星 |
| • 访谈与对话 | |
| 美术形态学的探索——刘骁纯研究员访谈录 | 作者:杭海宁 |
| 问奏,日常或时空体美学——电影中的“沉寂时间” | 作者:蔡 潇 |
| 齐泽克的凝视理论与电影凝视的重构 | 作者:刘昕亭 |
| 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发展的前景 | 作者:于东兴 |
| 《山水松石格》考征 | 作者:刘玉龙 |
| 《法书要录》的两个版本系统及相关问题考述 | 作者:陈志平 |
| 弥散的视觉性——论设计思维的视觉转向 | 作者:廖宏勇 |
| • 书评 | |
| 比较研究的“后欧洲”困境——以钱林森《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法国卷》为例 | 作者:周云龙 |
| • 文化遗产研究 | |
| 晋北沿边堡寨的空间特征及其建筑艺术 | 作者:石凤珍 李佳 |
| 晋北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修建历史与地名文化 | 作者:李海林 |
| 晋北沿边堡寨的宗教信仰及神庙戏台 | 作者:王鹏龙 |
《文艺研究》(月刊)2018年第一期目录 | |
| • 理论专题 | |
| 激进与实用的诗学:朗西埃和罗蒂的对话 | 作者:汤拥华 |
| 感性学—美学传统的当代形态——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研究 | 作者:贾红雨 |
| “同伴物种”的后人类批判及其限度 | 作者:但汉松 |
| 《野草》的创作缘起 | 作者:王彬彬 |
| 文化重建的起点——论鲁迅笔下的故乡 | 作者:孙伟 |
| 从“相互主体性”观照鲁迅的博物学视野 | 作者:涂昕 |
| 鲁迅研究在德国 | 作者:范劲 |
| • 访谈与对话 | |
| 诗家总爱西昆好,今喜有人作郑笺——刘学锴教授访谈录 | 作者:谢琰 |
| 《玉壶野史》“生旦杂处”与南戏脚色体系的形成 | 作者:姚小鸥 |
| 图像史学与《唐墓壁画演剧图》研究的若干问题 | 作者:孟祥笑 |
| 宦官司乐并演戏始末考论 | 作者:高志忠 |
| 乾隆皇帝的“纪念碑”:《大禹治水图》玉山研究 | 作者:徐胭胭 |
| 再现的腔调——以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中国塔、寺为中心 | 作者:李潇雨 |
| 荷兰代尔夫特蓝陶的中国渊源研究 | 作者:施晔 |
| • 书评 | |
| 《三角对话》的写作与传播——回应邹红女士的批评 | 作者:陈世雄 |
| • 短论·动态 | |
| “艺术理论的中国视角”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程友伟 窦笑智 |
上一篇:《舞蹈》(月刊)2018年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