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双月刊)2018年目录
发布时间:2018-12-11 10:18:0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8年第六期目录 | |
| •“纪念郑振铎诞生120周年”专栏 | |
| 郑振铎的文学理想与研究实践 | 作者:刘跃进 |
| 保存者·开拓者·建设者——论郑振铎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 作者:陈福康 |
| 郑振铎与文学整体观视域中的民间文学 | 作者:安德明 |
|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与郑振铎的文学史观——兼论“综合的中国文学史”的体制困境 | 作者:吴光兴 |
| “近代的文学研究的精神”——莫尔顿《文学的近代研究》与郑振铎的中国文学研究 | 作者:王 波 |
| 郑振铎与战时文献抢救及战后追索 | 作者:吴真 |
| • 贾平凹研究专辑 | |
| “土”与“狠”的美学——论贾平凹叙述历史的方法 | 作者:陈晓明 |
| 追求与困顿:论贾平凹的乡土书写 | 作者:刘 杨 |
| 回归中国叙事传统的诸种可能——论小说《山本》的文化追求 | 作者:江腊生 |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原创话剧的反思与展望 | 作者:顾春芳 |
| 身份意识与晚期风格——论1985年之后的张一弓 | 作者:吕东亮 |
| 作为生产的文艺与农民主体的创生——以艾青长诗《吴满有》为中心 | 作者:路杨 |
| “看看再说”——《邪不压正》中的土改难题再解读 | 作者:黄锐杰 |
| 国家观念与民族情怀的龃龉——陈铨的文学追求及其历史命运 | 作者:李怡 |
| “文学中国”的内在结构:德国的中国文学史书写 | 作者:范 劲 |
| 符号学作为一种形式文化理论:四十年发展回顾 | 作者:赵毅衡 |
| 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 | 作者:谢慧英 |
| 比附:一种跨文体的文学批评 | 作者:袁志成 |
| 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 作者:汪正龙 |
| “以经术、文章主持风会”——阮元“文章之学”新诠 | 作者:郭英德 |
| 写本时期文学作品的结集——以敦煌写本Ⅱx3871+P.2555为例 | 作者:伏俊琏 |
| 汤显祖的制义文写作与早年文学追求 | 作者:王玉超 |
| 唐“格律”考辨 | 作者:林桢 |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8年第五期目录 | |
|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 |
| 从中日韩“文艺大众化”论争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 | 作者:金艳 |
| 后现代文化与资本帝国的全球统治——奈格里、哈特《帝国》解读 | 作者:张一兵 |
|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意识形态批评探析 | 作者:王庆卫 |
| •《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纪念专辑 | |
| 狂人之诞生——明治时代的“狂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 | 作者:李冬木 |
| 论鲁迅对《狂人日记》的阐释——兼谈《呐喊》的互文性 | 作者:董炳月 |
| 《狂人日记》影响材源新考 | 作者:汪卫东 |
| 战时国家之城的形象建构——老舍的重庆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 | 作者:李永东 |
| 从帝国叙事到“美猴王”奇观——论《人猿泰山》的早期中译本《野人记》 | 作者:陈 庆 |
| 跨文化的诗与思:吴宓《欧游杂诗》探析 | 作者:余婉卉 |
| 文学与人学的变奏——钱谷融“文学是人学”观念及其阐释的再阐释 | 作者:姚孟泽 |
| “活记忆”与“死记忆”——钱锺书记忆研究的中式范例 | 作者:刘保云 |
| “境界”传统与中国新诗学的建构 | 作者:赵黎明 |
| 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希腊悲剧智慧 | 作者:刘文瑾 |
| 宫体诗的“自赎”与七言体的“自振”——文学史上的《春江花月夜》 | 作者:张伯伟 |
| 清代乾嘉时期的伊犁诗坛 | 作者:吴华峰 |
| 邢、魏之争与应用文在北朝的地位 | 作者:青子文 |
| 柳永“屯田体”的特质及其词史意义 | 作者:沈松勤 |
| 季札观乐诸问题辩证——兼论早期儒家对先秦知识的塑造 | 作者:徐建委 |
| 苏轼的“幽人”易象与意象 | 作者:程 刚 |
| 当代文学的接续与更新——基于《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报》的文学史考察 | 作者:黄发有 |
| 从《三里湾》看赵树理的“新变”与“固守” | 作者:惠雁冰 |
| 精神分析视阈中的汪曾祺创作 | 作者:翟文铖 |
| 当代小说语境中古典诗歌的回归与新变——论王安忆《长恨歌》与古典诗歌之关系 | 作者:谭蜀峰 |
| 从“城乡中国”到“城镇中国”——新世纪城乡书写的叙事伦理与美学经验 | 作者:王鹏程 |
| • 综述 | |
| “文学研究中的跨域对话”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度《文学评论》编委会综述 | |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8年第四期目录 | |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专栏 | |
| 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 | 作者:陈剑晖 |
| “人民文艺”的历史构成与现实境遇 | 作者:罗 岗 |
| 对象保全中的“时一空”语法与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 | 作者:刘彦顺 |
| 中国文学的君子形象与“君子日”的思想话语 | 作者:傅道彬 |
| 饶宗颐的中国文学研究 | 作者:吴承学 |
| 楚辞的文体视阈与礼乐仪式 | 作者:熊良智 |
| 文体备于何时——中国古代文体框架确立的途径 | 作者:陈民镇 |
| 王世贞与吴中文坛之离合 | 作者:何诗海 |
| 清代“古文辞禁”论 | 作者:潘务正 |
| “重写湘西”与沈从文40年代的文学困境——以《芸庐纪事》为中心的讨论 | 作者:姜 涛 |
| 何其芳的“工作伦理”与文学转向——以1937年--1942年何其芳的经历和写作为中心 | 作者:刘 璐 |
| 男作者与女读者——新文学阅读书写中的性别启蒙与消费主义 | 作者:刘潇雨 |
| 从“欲新民”到打造“舆论之母”——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的一个环节 | 作者:殷国明 |
| 东南社会与现代文学的“革命地理学” | 作者:周保欣 |
| 论日常生活诗学的重构 | 作者:洪治纲 |
| 文化帝国的语言——诗人张枣的“汉语性”概念阐释 | 作者:余 旸 |
| “南渡”文学叙事的三种范式——由《野葫芦引》《巨流河》《桑青与桃红》谈起 | 作者:陈庆妃 |
| 从“十七年”文学“分期”讨论看“现代文学”的构造 | 作者:唐蕾 |
| “复”与“杂”的写作——溥仪《我的前半生》的成书历程 | 作者:马春景 |
| 近现代时期“观物取象”内涵之转折 | 作者:王怀义 |
| 试论艺术作为出场符号 | 作者:赵奎英 |
| 中国“审美经验”的知识社会学考察——兼论新时代文艺美学的一种转向 | 作者:周才庶 |
| 自由之病:伊格尔顿的悲剧观念 | 作者:陈奇佳 |
| 《项狄传》插图与现代图像理念的源起 | 作者:李 森 |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8年第三期目录 | |
| •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 | |
|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使命 | 作者:泓 峻 |
| 重铸新时代中国文论主体精神 | 作者:赖大仁 |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 | 作者:孙士聪 |
| “世界文学”不是文学的“世界主义” | 作者:蒋承勇 |
| 网络文学批评的述史之辨 | 作者:欧阳友权 |
| 文字和文学中的具象与思想——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 | 作者:赵炎秋 |
| • 路遥研究专辑 | |
| 路遥小说的超越性境界及其文学史意义 | 作者:王兆胜 |
| 在大众阵营与“精英集团”之间——路遥“经典化”的外部考察 | 作者:赵勇 |
| 路遥的影响力是从哪里来的?——从《平凡的世界》看写与读的关系 | 作者:阎 真 |
| 传统人际关系的现代演绎——评“玉米三部曲”兼论毕飞宇中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 作者:张冀 |
| 论“70后”作家乡村书写的常态性特征 | 作者:陈国和 |
| “介入”的美学:蒋子龙小说的一种读法 | 作者:闫立飞 |
| “声”之探求:鲁迅白话写作的起源 | 作者:季剑青 |
| 左翼文学发生语境下的鲁迅批判吴稚晖问题 | 作者:熊 权 |
| 从“吹灯”到“放火”——重读鲁迅《长明灯》 | 作者:刘 彬 |
| 故国与新邦——民国初年陈三立诗文中的遗民书写 | 作者:李开军 |
| 从文学叙述看抗战时期乡土社会阶层分化与文化变迁——析抗战题材小说的社会史意义 | 作者:韩 元 |
| “外史”中的革命:鸳鸯蝴蝶派的另类革命书写 | 作者:胡安定 |
| 知识与权力:关于《汉书》文本形成的几个问题 | 作者:陈 君 |
| “思无邪”作为《诗经》学话语及其意义转换 | 作者:常森 |
| “诗史”说本义辨 | 作者:李科 |
| 魏源今文经学影响下的古文新变及其历史意义 | 作者:武道房 |
| 中国早期文学文本的对话:《诗》赋互文关系诠解 | 作者:王思豪 |
| “性灵说”的当代回响——以启功、许白凤为例 | 作者:马大勇 |
| • 综 述 | |
| 中华文化与丝路文明暨第三届饶宗颐与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8年第二期目录 | |
| 柳青、皇甫村与20世纪80年代 | 作者:程光炜 |
| 论反面人物的叙述机制及其当代承传 | 作者:张均 |
| 论香港作家杜国威的话剧创作 | 作者:胡星亮 |
| 一个历史“跨界者”的形象“代言”——王蒙“自传性小说”中的自传形象与“代际”书写 | 作者:孙先科 |
| “边地”作为方法与问题 | 作者:刘大先 |
| 文学史写作与90年代的知识转型——以洪子诚的研究为例 | 作者:陈培浩 |
|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叙事——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与变革 | 作者:傅修延 |
| 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构性生成与后现代转折——罗兰·巴特批评理论的一条伏脉 | 作者:姚文放 |
| 自由诗的“韵律”如何成为可能? ——论哈特曼的韵律理论兼谈中国新诗的韵律问题 | 作者:李章斌 |
| 图像与灵魂运动——论柏拉图对话中的“图像” | 作者:谭善明 |
| 还原“间距”——王国维“境界”说的文化身份辨析 | 作者:黄键 |
| 字源谬见、诗史之辨与一桩学术公案——论钱锺书对闻一多《歌与诗》的批评 | 作者:刘 涛 |
| 鲁迅:在金石、考古之趣的背后 | 作者:孙郁 |
| 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另一种叙述——中国青年党视野下的革命与文学 | 作者:张武军 |
| 旧历年、团圆、仪式及其他——再读《祝福》 | 作者:邢 程 |
| 历史困境中的乡绅与佃农——“民国”情境下的《一千八百担》 | 作者:谢力哲 |
| 经验互助与群众创作:“《穷人乐》方向”与解放区一新中国的群众文艺运动 | 作者:张自春 |
|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身世恨”书写 | 作者:刘长华 |
| 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文体意识 | 作者:左东岭 |
| 从“学诗”到“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的学理转换与特色生成 | 作者:郭鹏 |
| “乐三终”与“饮至”歌《诗》考 | 作者:廖群 |
| 唐代小说类例的建构与小说观念的变迁 | 作者:王 炜 |
| “文”的自觉与“士”的自觉——以《诗品》为例 | 作者:苏利海 |
| 《文学评论》(双月刊)2018年第一期目录 | |
| • 特稿 | |
| 文学批评:八个问题与一种方案 | 作者:南 帆 |
|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 |
| 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 | 作者:曾 军 |
|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 作者:张 弓 |
|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形态及其启示 | 作者:傅其林 |
| 游戏逻辑:网络文学的认同规则与抵抗策略 | 作者:许苗苗 |
| 论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 | 作者:胡友峰 |
| 从“纯真之眼”到“概念性图式”——谈图像认知的先验性和经验性 | 作者:曹 晖 |
| 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 | 作者:蒋 寅 |
| 谢卫楼与曹操形象的海外建构 | 作者:王 燕 |
| 以宗教为切人点的新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基于问题、现象与方法的思考 | 作者:蒋振华 |
| 国粹主义思潮与晚清“小说界革命”之转向 | 作者:姜荣刚 |
| 陈衍与近代诗学史叙事范式的生成——以《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及其接受为中心 | 作者:潘静如 |
| 晚清海外诗:“从周边看中国” | 作者:沙红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