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季刊)2018年目录
发布时间:2018-12-03 11:34:1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8年第四期目录 | |
| • 纪念郭乃安先生 | |
| 郭乃安:抓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大事的设计师 |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
| 音乐学术研究的带头人——忆郭乃安先生 | 作者:刘东升 |
| 非凡睿智战略眼光舐犊之情——怀念郭乃安先生 | 作者:费邓洪 |
| 回顾恩师郭乃安先生对我的教导 | 作者:吴彝 |
| 《义勇军进行曲》六个疑问的解析 | 作者:向延牛 |
| 凌廷堪礼乐思想探微 | 作者:袁建军、罗艺峰 |
| “大林”为宗庙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新论 | 作者:尹蕾 |
| 从《周祝解》到《成相篇》:先秦“成相体”源流辨析 | 作者:杨楠 |
| 豫南花鼓戏声腔源流考 | 作者:陈新宇 |
| 乐种学的理论与方法 | 作者:袁静芳 |
| 阿勒泰地区双声管乐器潮尔(斯布孜额)钩索 | 作者:张寅、陈荃有 |
| 苏州评弹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 | 作者:刘煜、刘雯 |
| “家班”的现代变迁与反思 | 作者:党兆璺 |
| 坚守与超越——关于西方音乐研究中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思考 | 作者:叶松荣 |
| 从“巴赫复兴”看音乐的接受问题 | 作者:聂普荣、冯存凌 |
| 当代实验音乐新场域:音乐与空间的结合 | 作者:朱宁宁 |
|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的现代主义特征 | 作者:江轻舟 |
| 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第三维度——评宫宏宇《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 | 作者:陈永 |
| 千年运河谣唱 今朝燕赵乐情——“第三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述评 | 作者:单建鑫 |
| 景建树《少年中国鼓》述评 | 作者:杨高鸽 |
| •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 | |
| 艺术,需要精神才能沸腾——兼评跨界融合多媒体民乐剧《九歌》 | 作者:李敬民、龙华云 |
| 精益求精始成器——从民族歌剧《刘三姐》谈起 | 作者:蔡韧 |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8年第三期目录 | |
| 中国当代音乐海外传播的路径创新论 | 作者:王耀华、赵志安、郭小利 |
| 潮州音乐音律变化与现代传承 | 作者:陈继志口述;崔宪、冯卓慧采录 |
| “Sound Group”概念下丝绸之路传统音乐曲调类型的再认识——以秦声之“苦音声腔”和“花儿”为例 | 作者:张君仁 |
| 从白字戏的“音高错订”看粤东竹马戏的历史渊源 | 作者:温和 |
| 论冼星海实验性新技艺之“本真” | 作者:李岩 |
| 论大曲与套曲体音声形式之间的演化关系 | 作者:柏互玖 |
| 正统化:北朝政权博弈与隋唐音乐的转型 | 作者:刘晓伟 |
| 春秋晚期前后吴越音乐文化来源考索 | 作者:马国伟 |
| 刘鹗琴学渊源考 | 作者:彭岩 |
| 刘向父子琴论及其音乐史价值 | 作者:王娜 |
| 古琴断纹——力学之思与古今之辨 | 作者:杨天星 |
| 再论在音乐中究竟能够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四研究 | 作者:韩锺恩 |
| 解构越深入,结构越宏大 | 作者:秦川 |
| 论音乐思维——基于对埃格布莱希特《音乐思维》一文的理解 | 作者:毛羽 |
| 中国与匈牙利民歌亲缘关系研究的新起点——“中匈音乐文化交流工作坊”评述 | 作者:孙茂利 |
| 日本琴古流尺八本曲中的微分音乐汇及其与调式调性的关系 | 作者:刘祥煜 |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8年第二期目录 | |
| •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 |
| 中国传统音乐“第三次断层”与理论话语体系重建 | 作者:秦序 |
| 论音乐考古学文化 | 作者:方建军 |
| 从乐器收集实地考察到音乐文化整体把握 | 作者:“中国民族乐器收集与研究”课题组 |
| 乐亭大鼓腔体结构之我见 | 作者:江玉亭 |
| 试论昆曲字腔 | 作者:周来达 |
| 认受、认同:三个没有哭着嫁出去的“新姑娘”——鄂西哭嫁婚俗再观察述析并及“哭嫁歌”之音乐属性探讨 | 作者:刘红 |
| 宠儿抑或弃子——明清两代的乐舞生 | 作者:张咏春 |
| 天子失权下的隐逸——郑玄注《论语·微子》八乐人是周平王乐官考议 | 作者:郭珂 |
| 欧阳之秀《律通·自序》文本解读及价值剖析 | 作者:朱仲毅 |
| 昆腔在山西的传播:史料辑录及成因探析 | 作者:陈甜 |
| 论哈尔滨俄侨音乐教育 | 作者:李述笑 |
| 刘天浪与近代江西专业音乐机构创立始末考 | 作者:陈乃良、王哲昕 |
| 中文音乐文论中术语翻译研究——以近十年中文学术期刊英文目录为对象 | 作者:康啸 |
|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工作始末 | 作者:周虹池 |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8年第一期目录 | |
| •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 |
| 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自觉、自信与自省 | 作者:项阳 |
| 音乐话语体系转型的研究 | 作者:管建垡 |
| 中西基本乐理之异同 | 作者:杜亚雄 |
| 晚商铜铃辨析 | 作者:冯光毕 |
| 基于一钟两音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形态(下) | 作者:黄大同 |
| 上古琴轸的形制和原理考略 | 作者:吴跃华 |
| 论唐代燕射用乐 | 作者:郭丽 |
| “育才馆”附设雅乐专修科音乐史事考(192l—1924) | 作者:吴昊 |
| 禅宗哲学中的音乐本体论——禅宗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之 | 作者:刘承华 |
| 清代乐论史料述论 | 作者:温显贵 |
| 中国近现代音乐批评观念价值问题寻思 | 作者:明言 |
| 河北十番乐的宫调研究 | 作者:崔晓娜 |
| “音腔”揭秘——由《音腔论》到《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缘起 | 作者:蒲亨建 |
| 返本开新绘蓝图——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届学术研讨会述评 | 作者:郭克俭、张月 |
| 秉笔直书任重道远——《中国音乐年鉴》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王丽伟 |
